商務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4.2億美元,同比增長5.1%。從資金來源國來看,美國、英國、德國增幅分別為136%、105.3%和90.3%。而日本對華投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為14.7億美元,去年同期的水平為17.8億美元,當時日本位列十大對華投資國第五位,目前已跌到了第七位。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額為32億美元,同比減少25.9%,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
日本對華投資恐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延續下降的趨勢。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下稱JETRO)針對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關于今后1-2年業務發展的方向,回答“擴大”的企業的比例為38.1%,回答“維持現狀”的企業比例為51.3%。2015年,在擴大在華業務意向方面回答“擴大”的企業從2011年的66.8%大幅降至38.1%。
中國對日本投資規模長期較小,不過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對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5.47億美元。
“短期來看,日元匯率不斷上升,對日本出口帶來負面影響;許多日企對于日元匯率走勢挺悲觀的,因為推高日元的因素來自外部,而日本央行的寬松似乎也要接近其極限。而人口不斷萎縮導致內需疲軟是個長期問題,因此日本政府更加努力地招商引資,這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成長戰略之一。”JETRO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小栗道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JETRO是由日本政府出資設立,致力于促進貿易和投資的政府機構,支持日本企業“走出去”及促進對日投資。
日本對華投資仍未回暖
《21世紀》:近年來,日本對華投資持續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小栗道明:主因是中國投資環境的變化。另外還有匯率因素,最近10年來,日本對華投資的高峰期是2011年和2012年,當時日元匯率高,有利于對外投資。而在“安倍經濟學”推出以后,日元持續貶值,這不利于海外投資。我曾于1999年-2006年常駐中國工作,這次是時隔9年半來中國,中國的變化相當大。近幾年的變化是內部的,比如中國人的觀念等等,中國市場的商機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雖然中國是個非常大的市場,但同時也意味著激烈的競爭。很多日企并沒有把握好商機進行轉變,以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隨著虧損日企數量的不斷增加,日企增加投資的意向也減少了。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之下,日本對華投資仍未回暖。最后,兩國間的政治關系也是一個負面因素。
《21世紀》:中國日本商會不久前發布的報告指出,日本在華投資現拐點,由出口型投資轉向內銷型投資。對此你有怎樣的觀察?
小栗道明:我表示認同。據我觀察,目前日企最關心中國的機器人、節能環保和老齡化產業。中國市場對于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大,一方面是中國國內絕大部分企業自動化的需要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在華日企的需要也在不斷提升。我昨天剛去考察了兩家日企,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高,他們都面臨推進生產自動化的問題,這使得中國市場顯現出大量機器人的商機。目前,安川、川崎和FANUC這些日本機器人企業都在大力開發中國市場。另外,很多節能環保和老齡化領域的日企正在或準備擴大在華業務。
對日元匯率走勢感到悲觀
《21世紀》:2016年上半年,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14.1%。最近幾天,日元對美元有所走弱處于104-105的區間。據你觀察,日元升值帶來了哪些影響?
小栗道明:日元匯率升值確實對日本出口型企業帶來了負面影響,對汽車行業的影響特別大,汽車行業2-3年前的好業績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日元貶值。第二就是對訪日旅游帶來負面影響。受益于日元貶值,去年1400多萬外國游客入境日本。現在日元匯率上升了,對外國游客數量和入境消費帶來了下行壓力。另外,對對日投資也有影響,原來日元貶值時,海外投資者對日投資熱情高漲,常有中企業主覺得因為匯率的關系,日本的用工成本、場地成本等等比較吸引人,現在日元升值了,政府需要更加努力地招商引資。
可以說,許多日企對于日元匯率走勢挺悲觀的,因為推高日元的因素來自外部,而日本央行的寬松似乎也要接近其極限。
日本招商引資促經濟成長
《21世紀》:對中國對日本投資有怎樣的看法?
小栗道明:華東地區的中國企業對日投資意愿強烈,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一是旅游相關領域,比如復星、春秋集團等等。二是“爆買”相關領域,越來越多跨境電商、零售商在日本設立采購點,以前專注于單一產品的貿易公司最近幾年也擴大了商品的種類。三是制造業方面,尤其是最近幾個月,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去日本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我想,這是因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政府近來經常提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產品的質量和公司的信用,而這些是日本企業非常重視的領域。為提高競爭力,華東地區最近有汽車、小家電、機械領域的制造商在日本設立研發基地,雇傭日本技術人員開發新產品。以中國的小家電企業為例,他們的生產能力相當強,但沒有核心技術和品牌,在日本投資建研發中心,有助于利用日本技術提高國際競爭力。
最近,日本電子產業發生了好幾宗令人矚目的跨國并購案,比如美的收購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在我看來,外資并購日本企業是好事,日本電子信息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如以往了,過去的競爭力來自于品牌;現在的競爭力在于技術、零部件和決策方案,需要更多的資金和市場來重振其競爭力。
招商引資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成長戰略之一,制度門檻不高,未來還將進一步掃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推進類國民待遇。目前主要存在一些非制度上的障礙,比如觀念、公司治理文化等等,這些因素長期以來造成了日本吸引外資的比例比較低。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