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中國制造也在用其低調卻無處不在的方式展現著他們對里約奧運會的貢獻,展示著中國制造的實力。格力空調就是其中之一。
“格力是里約奧運會空調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并且所有進駐產品100%格力自主品牌。這也是格力在進駐北京奧運會、索契冬奧會、廣州亞運會、南非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之后的又一次成功案例。”格力電器(巴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海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里約奧運會馬拉卡納體育場的空調設備由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格力屢屢與大型國際賽事“聯姻”對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有正面推動作用。那么,格力為何能多次被國際賽事“相中”?
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先從7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說起,這次論壇的主題是“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自主創新”。
格力電器作為國企創新的翹楚,這些年來一直堅守自主創新,牢牢把握創新主動權,也因此而收獲了接近50%的市場占有率。當此際,無論是創新的內在邏輯要求,還是國家責任使然,格力電器就是要走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多元化道路,從一家專業生產空調的企業轉變為裝備制造企業。將從專業空調制造轉向精工制造,不光出品空調、冰箱、手機、電飯煲,還出品智能裝備、精密模具、數控機床,并且進入新能源領域。
這,并非天方夜譚,而是一家長年堅守微笑曲線底部的國企與生俱來的國家責任和工匠情懷。
而格力電器舉辦此次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也是向社會宣示自身全面建設創新型企業的訴求,而這與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的“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不謀而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買不來。能買來的技術,都不是最先進的。真正的核心技術,多少錢也買不來。
但是,還有不少企業認識不到這一點。比如,現在機器換人成了制造業的一大趨勢,但是大家有些盲目跟風。“數一數多少機器人是自己研發出來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說,設備是別人的,控制器是別人的,都是買回來進行組裝,這就又回到中國制造“三來一補”的初級時代,又是外國企業賺了大錢。
“所以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逢其時。”董明珠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想在根本上能夠實現成功,制造業企業必須要大膽走自主研發道路。格力電器這些年來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顛覆,從過去的模仿型設計,追隨型的設計,到現在可以進行原創型設計。
有了這樣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有了盈利能力。“我們買人家的核心部件,人家就一定要賺你的錢,因為你沒有,你必須用它的,所以它價格就非常高。”董明珠說,比如某自動化設備,原來買國外的要花500多萬,現在格力電器自己設計,自主研發成功,成本才200多萬,一上市就能賺一倍的價格。所以,企業走自主研發道路,是有很大的甜頭的。
目前,格力電器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已經開始對外銷售了。生活機器人不日也將上市。“核心部件必須自己研發,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董明珠說,這幾年在機器人上格力投了40億進去。
有人懷疑,投資這么大,決策錯了怎么辦?“只要技術、品質比別人好,就有市場,就沒有錯。”董明珠十分篤定,“格力電器一定要走自主創新道路,我們現在做的機器人,里面的專業核心部件,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等,全部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絕不受制于人,也有利于降成本。”
創新+誠信+人才=市場掌控能力
格力電器的創新之路,走得很勵志。
1997年,格力電器提出“好空調格力造”的口號,在質量管控上下了狠功夫。
有一次,格力電器決定斥巨資去日本購買核心技術,但是人家根本不賣。這樣一來,深受刺激的格力人自此發力自主創新。到了2010年,格力電器提出“掌握核心科技”的口號,到了2015年則提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反映出不同時期格力所達到的不同創新階段。
應該說,格力從一個沒有自主技術的企業,發展到能夠掌控空調領域的前沿技術,并走上多元化道路,全是自主創新使然。因為專注創新,格力才能掌握核心科技,世界才能愛上中國造。
自主創新,格力電器更強調自主兩個字。自主意味著創新的發起和進行,方向和策略,都是企業自己決定。而背后的承接則是人才:8000多名科技研發人員、2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7個研究院、52個研究所、632個實驗室、22597項專利……每一個研發人員,只要有想法,格力都會給平臺,給機會試錯,從不追責。
董明珠表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需要一種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要認清如下七方面的問題。
第一,制造業不“傳統”。其實并不存在傳統與現代企業的區別,只有創新與不創新的企業的差別。傳統是守住自己的過去,不能夠看到未來或者創造未來。制造企業只要有創新意識,就不是傳統企業。
第二,誠信是中國制造的根本。一家企業最大的失敗是喪失信譽。企業要講誠信,做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就要敢于自我挑刺。說白了,做完美的企業,就要找自己的麻煩。
第三,有創造能力的企業沒紅海。比如現在很多人說手機行業是紅海了,格力為什么還要進入。對此,董明珠表示,紅海是因為企業沒有創新文化和掌握核心科技。任何產業都是沒有紅海的,只要你勇于挑戰和創新,你永遠就是藍海。
第四,依賴引進不可能成為領軍者。關于創新路徑的問題,董明珠認為,依賴引進國外的技術,企業可以做大,但不能成為強者,只有專注于自主創新,才能成為領軍者,也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企業。
第五,創造才能改變世界。創造不能走捷徑,去模仿,去嫁接,去依賴別人的技術。只有真正的創造,才能真正改變社會。
第六,智能時代更需要工匠精神。隨著用工荒的蔓延,很多企業都在走機器人替代人的勞動這條路。這背后支撐它運轉的是,強大的后臺技術,所以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和嚴謹的態度,不然只能在這個潮流中被淘汰出局。
第七,專注決定企業的成敗。無論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是專注。格力因為專注,實現了專業化到多元化時代。
董明珠表示,做企業不能只為賺錢,要從一開始便立意做百年企業,致力于責任制造、質量制造、科技制造,這樣才能夠有新創造,有大發展,才能完成中國制造的國家創新使命。這也是為什么格力能屢屢與大型國際賽事“聯姻”的根本原因。
更多資訊請關注智能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