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石化產業在適應經濟新常態方面仍然面臨很大挑戰,石化企業經營績效欠佳。此次發布的《指導意見》在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布局、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等方面的部署,有助于推動石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轉型升級。此外,也會對相關企業的兼并重組產生促進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作。《指導意見》提出,要努力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布局,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等內容,這意味著我國石化產業去產能工作已逐漸提上日程。
業內人士認為,與煤炭等行業的總量過剩不同,石化行業是典型的結構性過剩,即高端產品不足,低端品太多。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走低,石化行業的結構矛盾更趨尖銳。
卓創咨詢成品油分析師徐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石化行業包括諸多板塊,而在開采、煉化、批發、終端等環節中,如果國際原油價格長期低位徘徊,將對國內開采成本造成巨大壓力,進而縮減企業利潤。
記者從同花順數據得知,目前滬深兩市共有17家石油化工類(包括石油加工、石油貿易兩類)上市公司,而在這17家上市公司中,目前已有1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6年中報預告,其中3家公司預增、1家續盈、3家公司預減、1家略減、1家首虧、2家扭虧。
徐娜分析稱,受油氣價格長期低位運行影響,石油加工以及石油貿易領域將所有受益。具體來看,石油加工企業如果采用進口原油資源,其煉制成本得益于油價的下調將有所降低;對于石油貿易企業來說,由于原油價格出現大幅度降低,進而拖累國內成品油價格出現下滑。當前國內汽、柴油批零價差在不斷擴大,有利于擴大貿易商的利潤空間,并利好石油貿易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石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