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圍繞人工智能發表了演講,他表示,人工智能目前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將會在醫療、消費金融、反作弊、教育和物流優化等領域改變社會和生活。吳恩達還特別強調,他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在陪伴機器人和機器人醫生等領域的應用。機器人醫生究竟有什么魔力,讓吳恩達如此推崇?
前一段時間,有個名叫“達芬奇”的手術機器人刷爆了網絡話題度,據了解,從2014年9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引進“達芬奇”機器人起,截至2016年7月10日,浙大一院泌尿外科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已經突破1000例。隨著越來越多人了解“達芬奇”,泌尿外科、肝膽胰外科、胃腸外科、普胸外科、心胸外科、婦科、腎臟病等復雜手術的重擔,正逐步落到這位機器人身上。
達芬奇機器人已經讓人覺得很神奇了,但這位堪稱醫學界勞模的手術機器人比起一位“資源護士”,還是少了點自主靈動性。
最近有一則很有趣的資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研發出了最新互動機器人,能夠出色勝任“資源護士”的角色,為醫護人員提供建議,幫助他們在復雜情況下做決定。機器人幫醫生做決定,令人想起無所不能的哆啦A夢。但這個機器人可比哆啦A夢厲害太多了。據新聞報道稱,該機器人的任務就是負責對成千上萬的重要問題做出決策,包括床位分配和選擇合適的護士去進行剖宮產。截至目前,研究人員發現,醫護人員在此期間對機器人建議的采納率高達90%。
既然機器人輔助醫生為病人提出的治療方案都已成真,那么,未來真的會有一家機器人醫院運營嗎?雖然不知這個幻想何時可以實現,但可以確定的是,距離機器人坐診,幫患者確認病癥成為現實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近日,谷歌公司未來學家科茲威爾關于“納米機器人”的一番論斷引發熱議。但其實早在2010年,美國科學家就研制出一種DNA構成的納米蜘蛛機器人,它們只有4納米長,比人類頭發直徑的十萬分之一還要小,可以按照DNA的軌跡實現啟動、移動、轉向和停止等功能,科學家可以通過編程來辨別癌細胞并且控制納米蜘蛛殺死癌細胞。可以相信,未來幾年內,納米機器人很有可能帶來一場醫學革命,將在抗癌、去除血塊、清潔傷口、治療痛風、粉碎結石等方面釋放出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