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以及物聯網時代的開啟,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帶領著這個社會在加速向前邁進。在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潮流中,一直督促人類向著更加數字化、智能化生活的道路前進,實現人網一體,在生活服務中,為人們提供更加智能、快捷的服務方式;在生產勞動中,則為企業提供更加數字化、科學化的生產工具。
于是,德國率先提出了工業4.0時代,美國則向工業互聯網吹響了沖鋒號,而中國也不甘于落后,迎來了產業互聯網時代。盡管各自的叫法不同,但是都是借助于互聯網新技術從而來實現更加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方式,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從德國的工業4.0時代、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再到中國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產業中的行業平臺型龍頭迅速地在這些浪潮中找到了發展機遇,也將改變整個社會甚至是整個世界未來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發展步伐上,縱觀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和我國的產業互聯網,德國在重領域上聚焦于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做智能工廠,立志要實現互聯網+制造業的目標;而美國則更注重軟領域上新技術優勢的利用,尤其是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優勢運用到企業的生產、制造上,能夠為企業提供更科學、智能化的生產方式;而中國的產業互聯網,目前依舊只是起步的階段,但是也不乏有很多技術企業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在企業級服務上為企業轉型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在研發力量的投入上,德國是世界制造業強國和全球領先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國,其在制造業上的資本研發投入也超過了美國和日本;而美國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金融危機之后也投入了更多的研發力量來鼓勵美國企業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中國相對于兩國來說,科技研發投入的力量還是比較薄弱,國家的資金投入有限,很多企業也存在著科技投入資金不足的情況,因此,中國還是要在技術研發上,發掘更優秀的技術人才、投入更多研發資本和研發團隊。
在技術力量上,德國在汽車、機械、電機等方面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因此產品品牌和形象都已打造出來了;美國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面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也在各個方面投入新技術運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中國也不甘落后,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也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并慢慢走出國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全球科技巨頭進行抗爭。
由此看來,我國的產業互聯網發展,盡管不如德國工業4.0與美國工業互聯網起步早,但是由于國內產業互聯網借著互聯網+這股東風與國家政策的支持,同時在一些企業級服務能力非常強的平臺支持下,國內多個傳統產業的企業都開始迎來脫胎換骨,未來中國借助產業互聯網實現全面超越工業強國完全有可能。
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
德國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動“工業4.0”發展,其目的是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權,以應對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傳統制造領域快速趕超的雙重挑戰。
同樣將制造業作為經濟支柱的中國也面臨“雙向擠壓”:一方面,發達國家紛紛憑借“再工業化”重塑制造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正憑借低廉成本吸引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移。
在此背景下,中國于2015年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其中將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主攻方向,與德國“工業4.0”有一定相通之處。
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制造在產業發展、市場體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礎,有助于實現智能升級。首先,中國制造業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在電子通信領域,中國也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集群,中國企業已從傳統的設備提供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具備較強競爭力。
其次,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為企業智能生產提供了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企業根據用戶需求改進生產技術的優勢所在,有利于適應與智能生產伴生的各種新商業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資源,找到合作機會。
此外,中國制造水平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級中具備后發優勢。
中德有很多合作機遇
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年10月訪華時表示,德方愿將德國“工業4.0”對接“中國制造2025”。本月默克爾再次訪華,與李克強總理共同主持了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在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兩國重申將繼續落實在“工業4.0”領域簽署的協議,就“工業4.0”進行跨議題交流,推動合作產生協同效應。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胡貝特·林哈德說,德中兩國都在發展智能制造,是競爭者,但雙方也有很多合作的可能和機遇。
德國信息技術與電子通信行業協會“工業4.0”部門負責人沃爾夫岡·多斯特表示,發展“工業4.0”僅靠德國自己無法成功,需要尋找合作伙伴,構建全球產業鏈,中國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目前,中德雙方正在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框架下就“工業4.0”領域的標準化議題進行討論。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信息通信領軍企業正積極在歐洲參與智能生產的解決方案開發。
與此同時,西門子、博世力士樂、庫卡機器人等力推“工業4.0”的德國企業也在中國大力開拓市場,針對中國客戶需求推廣智能生產相關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
漢諾威信息通信展負責人奧利弗·弗雷澤表示,德國在機械制造、工業自動化等領域是全球領軍者,但信息技術是其相對弱項,因此必須與外國開展合作。而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產品生產基地、增長最快的消費和應用市場。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副干事長勞恩說,很多德國企業已經在華運營多年,與中國伙伴建立緊密聯系。在發展“工業4.0”的過程中,德中合作必不可少。
工業4.0發展是長期過程
近兩年,“工業4.0”在中國的熱度持續升溫。一些業內人士提醒,“工業4.0”的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在技術研發、標準化制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安全保障、專業人才培訓等多個方面扎實推進。
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實施“工業4.0”所需大量投資以及不明確的收益前景讓將近一半的德國工業企業有所顧慮。目前,德國政府和財力雄厚的大企業是推動“工業4.0”的主要力量,而德國中小企業大多持觀望態度。
為此,德國政府與企業界、工會及科技界代表組成“工業4.0平臺”,通過協調“工業4.0”標準化、技術研發、數據安全、人才培養、法律框架等方面的工作,推動德國工業數字化進程。
為鼓勵中小企業也參與實施“工業4.0”,德國政府正在全國建設十余個“能力中心”,組織科研和商業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升級、商業模式轉變等方面的咨詢和支持。去年11月,德國“工業4.0平臺”還推出了首份“工業4.0地圖”,介紹德國各地200余個“工業4.0”應用實例和可供中小企業開展應用研發的試驗點。
專家認為,中國發展智能制造也需要加強平臺建設,讓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各方廣泛參與,共同謀劃如何具體落實中國制造智能升級的路線圖。
西門子為何把最先進工廠建在成都?
2011年啟動德國外的首家數字化工廠建設,5年后再次升級增資——
裝配生產線上,如果操作員需要物料,只要點一下工作臺上的電腦顯示屏,3分鐘后所需物料就會準確地自動出現在指定地點。這樣的場景,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每天都在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出現。
作為西門子在德國本土外的第二家數字化工廠,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承擔著研發和生產西門子核心自動化產品的任務。7月19日,西門子宣布對成都項目再次增資,預計到2019年西門子在成都的兩期項目總投資將超過10億元人民幣,借助升級后的獨立法人公司,為四川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樣板和經驗。
打造“德國工業4.0”樣板工廠
位于成都高新區西部園區的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全名為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自2013年9月投產至今,工廠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學者和業內人士等訪客超過1.5萬名,僅今年上半年就達5000名。
到訪者眾多,是因為人們希望在被認為是最接近“德國工業4.0”的樣板工廠,觀摩“德國工業4.0”到底長啥樣。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王海濱認為,這是實現從管理、產品研發、生產到物流配送全過程的數字化、信息互聯,最終成為一個完整而透明的數字化企業。
在王海濱看來,重要的是提升效率,第一步是找到過去“效率損失在哪里”。
以研發為例。研發是數字化工廠數據鏈條的起點,在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由研發環節產生的數據將在工廠各個系統間實時傳遞,數據的同步更新避免了傳統制造企業經常出現的由于溝通不暢產生的差錯,使效率極大提升。僅此一項,可將產品上市時間縮短50%。
截至目前,這家員工總數不超過500人的企業,年產自動化產品超過250萬件,平均每10秒生產一件產品,每100萬件產品中有缺陷的不超過10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系列考察評分后選擇成都
來自省外的參觀者普遍還有另一個問題:西門子為何將代表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工廠建在成都?
全程參與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落戶和建設的王海濱透露了西門子選擇成都的幕后故事。2011年,西門子決定在除本土市場外最重要的中國市場,啟動第二家數字化工廠項目,聘請國際知名咨詢公司對中國東、中、西部的5個城市進行考察,考察內容包括人力資源、市場容量、外商投資環境以及政府政務風格。最終,經過一系列打分,選址成都。“我們生產的是電子產品,四川在這方面已有很好的產業積累。”王海濱說,當西門子入駐時,英特爾和德州儀器等巨頭已在成都取得快速發展,這也增強了西門子落戶成都的信心。此外,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高校,也保證了人才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
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投產后,很快超過預計產能。為進一步推動業務擴展,西門子最終決定將成都數字化工廠的運營主體全面升級,升級后的新公司將加快推動二期項目于年內投產。
西門子與四川智能制造的合作不斷加大。今年4月,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和四川工業科技學院簽署協議,在德陽共建四川裝備智能制造應用創新中心,培養數字化工廠所需技術工人。這是西門子在中國西南首家裝備智能制造應用創新中心。
王海濱透露,下一步西門子將面向工業界提供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等業務,將與四川具有優勢的航空、汽車、生物制藥等產業合作。
智能制造的未來不屬于跟風者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對于在東莞從事智能制造的人來說是好消息頻傳的日子。
先是7月22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推廣建設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將通過財政資助、獎勵、融資租賃貼息、風險補償等政策扶持,爭取在東莞市推動建設100條以上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
隨后是7月23日至24日,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在東莞舉行,由勁勝精密聯合華中數控等企業聯手打造的東莞首個智能制造試點項目,在會議期間獲得工信部肯定,東莞市政府還與相關企業簽署了《東莞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應用推廣合作框架協議》。東莞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終端行業視窗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還順利入選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
政策紅包接連不斷,業界發展連獲好評,更大范圍的示范合作已在路上,好消息一個接一個,讓東莞智能制造的朋友圈里這兩天格外熱鬧,有人評價,這可以視為東莞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進入2.0版本。
眾所周知,2014年,東莞在全國率先旗幟鮮明地提出,2014年至2016年,東莞市財政將連續三年、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用于推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企業在莞注冊成立一年以上,且在2014年1月1日投入、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即可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補助。
這一政策的發布,可以說吹響了東莞全面啟動“東莞制造”向智能化生產轉型的號角。有了政府搭臺助一臂之力,此后,“機器換人”在東莞呈現井噴式增長。查看過去兩年公開的官方數據可以發現,僅2014年,東莞“機器換人”資助項目的數量,就遠超過去10年技術改造資助項目的總和。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69.8億元,增長16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這一強大的技改需求數據所帶來的是,過去兩三年,智能制造相關領域開始加速向東莞聚集的產業引進路線圖,使得原本裝備制造業不強的東莞迅速完成了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前期布局。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機器換人”如火如荼,智能制造產業又在加速聚集,為什么不繼續讓其按照產業慣性向前發展,而在此時又出臺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的推廣政策。在筆者看來,此舉實際上是當地主政者早已規劃好的產業發展路線圖。誠然,過去三年,在政策大紅包的鼓勵下和全球智能化生產的大勢所趨下,很多以前猶豫不決的制造工廠老板都沖進了“機器換人”的浪潮中,而很多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周邊的企業也被東莞制造乃至珠三角制造智能化生產轉型需求的大蛋糕吸引而來。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來的都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來的都是適合東莞的。
從全球范圍來講,目前德國已經在往工業4.0進發,而以東莞制造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卻處于工業1.0、2.0和3.0疊加的時代,這一現實狀況導致,很多處于工業1.0、2.0時代的制造企業,它們在進行“機器換人”時,出于制造工藝和成本等因素考慮,暫時不需要用到高精尖的機器人產品,一些在國際上擺不上臺面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在它們那里卻成為絕佳的選擇。用的是不穩定、不精準、粗制濫造的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產線上馬后只能按照一個軌跡走,換個產品就得重新加裝設備或者重新定制軟件系統才能搞定,毫無柔性生產可言,承諾三年回本的智能設備卻在三年后開始故障不斷,難見效益。不客氣地講,這樣泥沙俱下的“機器換人”,在東莞并非只是個案,這樣下去導致的結果是,政府原本希望通過扶持“機器換人”帶動東莞制造的產品和服務提升全球貿易競爭力的愿望,將因為參差不齊的個體實踐而漸行漸遠,而期待培育起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支柱產業布局也將無從落地,對標工業4.0更是無從談起。
顯然,這次推廣建設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的一系列舉措,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政府指揮棒正在發生變化,東莞智能制造的未來,將不再屬于一窩蜂不分優劣的跟風者,而只屬于那些致力于中國制造“強心健骨”、勇于追趕全球制造業“皇冠”的夢想追求者。
如此看來,此次智能制造示范點驗收交流獲國家部委點贊,對于“東莞制造”和“東莞智造”而言,并不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另一個起點。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械傳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