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光伏行業頗為熱鬧,主要與“領跑者”計劃、“630”降電價雙重政策刺激下,掀起了一輪搶裝潮。但產能的快速擴張,或令光伏業再度陷入過剩危機,屆時將不可避免地進入洗牌階段。
數據顯示,僅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就達714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617萬千瓦,分布式光伏97萬千瓦。第一季度新增量已經是2015年新增量的近一半,2014年的七成。
光伏能夠得以快速發展,與目前國內電力市場現狀有關。國內電力市場已從過去缺電轉變為電力供應能力相對充足,電源端主要問題轉變為結構不盡合理,火電比例仍過高,為應對日益加重的環境問題,必須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
因此,我國政府在2009年曾向國際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2014年數據約為11.1%)。而發展非化石能源是實現上述目標最重要的手段。
國內電源投資端已呈現出非化石能源比例上升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光伏產業投融資前景及戰略分析報告》數據,2015年上半年基建新增發電裝機4338萬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46.7%,預計全年基建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超過53%。
未來國內電源端投資將越來越向非化石能源傾斜,同時電網投資也將配合非化石能源發展,未來多條特高壓直流輸出線路的建成將有效緩解當前可再生能源限發問題。非化石能源比例處于上升態勢,無論是資本投入、政策支持都已經開始往非化石能源方面傾斜。
而光伏就其他非化石能源而言,缺點是度電成本較高,優勢是配臵靈活,可以大規模地面電站,也可以在密集區分布式電站。而且隨著發電成本的迅速下降,光伏發電已經具備了較化石燃料而言的成本競爭力,在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地方,光伏發電的補貼政策被取消,光伏發電開始在一些國家的發電行業中起著實質性的作用。
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日本和美國引領新增裝機排名前三的位置。此外,拉丁美洲和一些非洲國家也出現了大量的新增裝機;同時,在中東地區也出現了新興市場的迅速崛起;由此可見,新增裝機的分布區域在不斷擴張。
去年年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約15GW,同比增長逾40%,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約43GW,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光伏累計裝機量最大的國家。但與此同時,太陽能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光伏發電成本依舊過高,并網等流程、程序等依舊有很多改進空間。
“十三五”規劃中光伏裝機目標為150GW,其中包含70GW的分布式光伏電站以及80GW的集中式光伏電站,按照此目標,中國未來五年內平均每年的光伏設備需求量將突破20GW,高于“十二五”期間的10-15GW左右的規模,光伏業前景依然向好。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