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高端工業軟件市場80%被國外壟斷,中低端市場的自主率也不超過50%。由于高端工業軟件價格昂貴,大多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必然導致跟不上工業革命的步伐,而少數示范企業構不成真正的工業4.0社會。
隨著工業革命快速發展,軟件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正在逼近硬件行業,逐步成為制造業新的主戰場,一場瓜分世界軟件市場的爭奪戰已經打響。西門子、GE等公司紛紛投入巨資,研發未來工業軟件,并已經取得豐厚回報。其中,GE研發的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Predix在2015年贏得50億美元的收入。估計到2020年,全球工業互聯網服務市場將會達到5140億美元,相當于目前全球高鐵市場的一半。難怪GE的總裁伊梅爾特說“一覺醒來發現GE變成了軟件公司”。
如果我們還在為工業2.0的補課、3.0的普及所止絆,將繼續失去高檔工業軟件市場的話語權。而我們真正失去的,不僅是軟件市場,還有制造業的主導權和國家安全。鑒于國情和客觀實際,少量的智能工廠僅限于示例,當前中國智能制造的切入點應放在前期的智能化設計和后期的智能化服務,同時補上相應的高檔工業軟件。在條件成熟時再廣泛開展智能工廠建設,避免落入世界智能加工廠的陷阱。
中國工業軟件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模式研究不足。工業軟件需求不應直接來自生產第一線,而是由專業資深顧問團隊對生產一線的需求進行加工后重新設計、規劃出來。軟件的成敗不僅取決于軟件技術,更主要的是軟件所體現的思想是否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第二,組織架構不全。軟件開發不應以程序開發為核心。要有具備創新精神的行業專家深度參與軟件設計。軟件功能需要體現先進的制造文化。
第三,政府支持不夠。政府在支持模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立項、驗收、示范、財務四個方面)、推廣模式需要不斷完善,加強企業對工業軟件重要性的認識。
為此我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加強總體建設和總體設計。工業軟件作為軟件行業的重要分支,涉及設計、仿真、制造、運維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涵蓋專業門類繁多,技術復雜,需要有專門職能單位來承擔總體設計任務,組織協調國內外有效資源,承擔打贏中國工業軟件翻身仗的重任。
其次,組織國家隊。通過國家投資、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股的方式,運用市場模式,組建具有國家水平的軟件開發團隊。
最后,加大政府支持、協調、推動力度。我建議成立工業軟件研究院,組建國家級工業軟件隊伍,研究面向智能制造的全部工業軟件總體規劃。提出單項工業軟件的總體要求,協調各個工業軟件的開發、銷售、運維、服務等業務,組織部署各地區企業的人員培訓,協助地方政府制定推廣工業軟件的政策,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工業軟件供應商和服務商。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