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文學評論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在作品《我,機器人》中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該理論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阿西莫夫提出: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主動傷人”機器人出現
而小編近日在網上被一則報道《機器人第一法則被打破:這機器人會主動傷人!》震驚到了!由人類研發出來的機器人竟會自主傷人?這置人性與尊嚴于何處?今后人類又將如何生存?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機器人公司AlexanderReben設計了一款機器人,它會主動傷害人類。如果你把手指頭放到這個機器人前面,那么它就有可能會扎你一下!當然,這一扎不會打來嚴重的傷害,但也會刺出血。
到目前為止,這個機器人已經扎破了好幾個人的手指。而奇怪的是,它甚至是選擇性出擊的。這種是否會出擊的不確定性,讓人更覺可怕。
AlexanderReben的董事兼CEOAlexanderReben是美國加州一名機器人專家,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他表示:“它做出是否扎人的決定過程是我無法預測的。這臺小機器人依靠內置的程序,并未采用機器學習或者人工智能技術用于決策過程,但也并非完全屬于50:50的對半開概率。我也不知道它扎人的概率有多大。”
他指出,這臺小機器人和當前其他機器人都不甚相同,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自主并有意”違反所謂“機器人第一法則”的機器人。與用于作戰的軍用機器人相比,后者對人類的攻擊并不是機器人的決策,而是受到背后人類發出的作戰指令而行動的。
很多人在看完這則新聞時或許會感嘆當下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新月異,已經突破新的領域,可小編不禁要發問了:既然是違背法則,既然是傷害人類,那為何不終止研究而要把它生產出來呢?
人工智能應是輔助而非威脅
對于機器人主動傷人這個動機,連它的設計者也不清楚原理。可在小編看來,任何一款新型的智能機器人都是經過人腦的構思及人手的生產才得以研制成功,那么我們就應該秉承著人性至上的原則投入研究。
中國目前正面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投入大量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進行作業。目前的全球機器人市場主要以工業機器人為主,其占市場份額80%。而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中,中國已逐漸占據市場份額大頭。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統計,2013年,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3.7萬臺,同比增長60%,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7萬臺,較上年增長56%,約占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繼續增長,全年累計銷售7.5萬臺,同比增長54%,雖然增速較前兩年明顯回落,但在宏觀經濟增長總體趨緩的背景下,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正急速發展。
而工業機器人也以其不知疲倦地進行重復性的工作,且在一些不適合于人工作業的危險工作環境或人工難以作業的場合工作廣受企業青睞。一方面提高了工業生產的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很好地保護員工和企業的安全,一舉兩得。
國家也推行了許多政策,扶持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將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顯著增強。目前我們能夠看到,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全國各地機器人產業園紛紛建立,深圳、湖南等地的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崛起。產業園區的優勢在于能夠集中資源,孵化培育有發展潛力的中小科技企業,同時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為企業獲得更多競爭力。
著名傳播學者保羅·萊文森曾說:“一切技術都是刀子的翻版”,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我們嘗到了高科技帶來的甜,但技術的濫用也終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傷害。人工智能技術應是配合人類生存發展的輔助工具而不應是人類生存的威脅,只有謹遵機器人法則,始終把人類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科學技術才不會“偏離軌道”,國家發展才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