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話用來形容充電樁行業的發展歷程再合適不過。
相信充電樁(栓)對于公眾來說已不陌生,它類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機,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墻壁,一般安裝在公共建筑(公共樓宇、商場、公共停車場等)和居民小區停車場或充電站內,可以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為各種型號的電動汽車充電。
6月23日,第五屆深圳國際充電站(樁)技術設備展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盛大開幕,400多家國內外充電設備巨頭盛裝亮相。泰坦、科陸、藍鵬微電等行業巨霸紛紛在展會上展示了最新研發的產品,觀展人員絡繹不絕,駐足詳詢。
2006年,比亞迪在深圳總部建成深圳首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十年時間,充電樁行業發展跌宕起伏,更曾遭遇“低谷”,它曾面臨一系列發展難題:
車、樁發展不協調
很多車主覺得充電不方便,找不到近的充電樁。然而同時,很多建成的充電樁卻沒有車子來充電,大量閑置,這個情況在高速服務區的充電站尤為明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充電樁建設的無序造成的,市場的糾偏需要時間與成本,然而在以市場為主導性發展的中國,政府過度地介入顯然也不合適,這從側面也導致了充電樁行業市場發展的盲目性。
政策、市場不平衡
充電樁本身并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也正因為如此,有實力的企業展開了一輪博弈,都企圖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成為主導者,政府作為利益的參與者之一并沒有及時的出手,直到2015年年底,新的充電設施國標才出臺。而此時,很多充電樁已經建設完畢,更多充電樁產品已經在生產線上,老的樁和車,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潛在的矛盾。
充電耗時長
直流充電機快充80%的電量大約需要20-30分鐘,具體時間根據不同汽車電池容量和匹配度等具體情況各有不同,這是加油時間的十倍以上。充電時間過長如果在技術上無法突破,會讓很大一部分的消費者無法接受電動汽車,成為制約整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瓶頸。但是反過來,這也可以轉化成充電樁運營的商機。國外已經有了一些結合商圈建樁與商業共贏的范例,值得國內運營商借鑒和學習。
行業內壁壘
運營商各自為戰,建立屬于自己的結算系統,對商家來說圈地無可厚非,但對車主來說十分不便,運營商太多,而各自的充電樁數量有限,只找一家運營商無法滿足日常充電需求,為此可能要辦理不止一張繳費卡。同時,小編發現和充電樁有關的智能手機APP已經超過100款之多,給消費者選擇帶來很大干擾。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堅守信念的企業一路上披荊斬棘,正是他們的不輕言放棄帶給他們最豐厚的回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措施,會議提出,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地方政府、業主、開發商、物業和電網企業等責權利,推動落實住宅小區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機場景區及其他社會停車場等建設充電設施的要求。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和配電網專項金融債等支持各地充電設施建設,鼓勵地方建立以充電量為基準的獎勵補貼政策,減免充電服務費用。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將為充電樁行業的發展提供很大的支撐,
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地,各級政府對充電設施建設投入加大,充電設施市場即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2015年充電站市場規模達到200億元,2016年400億元,到2020年將突破1000億元,充電站市場已成為企業掘金的藍海。
在23日的充電樁展上,中國傳動網就江浩電子在充電樁行業應用采訪深圳江浩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志華先生。他表示,江浩電子的產品已經在充電樁行業應用了很多年,但在發展期間,江浩也歷經了一些波折,不過他們已經突破整個瓶頸,他們對充電樁行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憑借著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江浩電子的充電樁領域正在蓬勃發展。
為滿足新能源汽車使用,到目前,深圳已經建成集中式的充電站達166座,公交的快速充電樁1832個,公共快充樁2365個,遍布在小區和公共停車場的慢充樁達19232個。到2020年深圳將建設完成至少12萬個充電樁。
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的發展將成為大勢所趨,這不僅是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清潔能源使用的現實需求。充電樁行業的迅猛發展,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