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為了響應國家出臺的《機器人產業規劃2016—2020》,還是因為看中了機器人產業即將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地方政府在推動當地機器人產業發展上可謂不遺余力。
《機器人產業規劃2016—2020》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如果按照每臺工業機器人的價格為15萬到50萬計算,工業機器人銷售規模將達150億-500億元,加上服務機器人等銷售收入,總產值規模大概在千億左右。
但是,這一千億規模與地方規劃目標相差甚遠,甚至一個城市就可以實現。比如,到2020年,重慶、東莞、南京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目標均達1000億元;洛陽提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
高工機器人研究所(GGII)調研顯示,目前已經出臺扶持的地方主要集群地包括浙江、上海、江蘇、安徽、重慶、洛陽、廣州等10個省市,這些城市到2020年的總產值目標將超過1萬億。
對此,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總工曾孔庚向高工機器人記者表示,1萬億的總產值虛的成分其實很大,目前機器人沒有統一的認證標準,各個地方極有可能會把如自動化等非機器人企業或不符合機器人準入條件的企業納入機器人統計范圍。深圳榮德機器人總經理朱軒也同樣表示對這個萬億產能存疑,因各地統計口徑不一,很多如以激光設備、切割機等為主營的企業也被列入到機器人產業中。
而對于地方政府為何如此熱切地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曾孔庚進一步解釋道,一方面是受大環境影響,國家經濟正處在轉型階段,在極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機器人在未來不僅限應用于制造業,而會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對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關鍵作用。受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機器人產業也無可厚非,另一方面,現在我國政府財政充裕,有資本有能力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對產業發展毫無疑問一定是好處的。
正如曾孔庚所言,地方政府為鼓勵當地機器人產業規模化發展,著實開出了極為誘人的補貼政策。據悉,杭州明確,對符合一定“機器代人”條件的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元;煙臺出臺的政策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而深圳更是計劃到2020年,將每年財政補貼5億。
政府的財政補貼,雖起到扶持和刺激作用,但是也會帶來一些隱患。前幾年,政府為了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就給企業開出了豐厚的補貼政策,結果即出現了企業騙補現象橫行,很多電動車廠和租賃運營公司以循環使用電池組裝配整車方式,以少充多騙取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大量補貼,甚至有些企業設立空殼公司專為套取補貼所用。財政補貼甚至成為了很多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
據高工機器人調查,即使是國內一線機器人企業,也都在尋找更多的政府補貼,如果沒有了政府大額補貼,很多企業業績實際上是負增長。
“政府扶持的企業,應該讓該企業從自身繳納稅收里按照一定比例返還,這才是真正有助于機器人企業的發展。而不是拿一批公司的稅收來補貼另外一批在行業邊緣的企業。沒有市場的公平與自由競爭,過多的干預和倡導,無助于機器人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上海君屹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翌鑫向高工機器人記者發表了此觀點。
深圳榮德機器人總經理朱軒認為,政府制定補貼政策應該嚴謹,防止騙補的情況出現。政府補貼的目的,是希望實現技術突破、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產業規模化健康發展。但是并不排除有人會隨便成立一家機器人公司進行騙補,這些機器人公司基本上只是玩下概念,并不做機器人。另外,政府補貼雖是好意,但客觀上會導致大家一哄而上,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無競爭力的產品泛濫于市、產業陷入無序狀態等弊端。
的確,國家和地方對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之用心值得肯定,但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拿捏好度,科學制定補貼機制。我們的機器人企業在受惠于補貼之利外,也要做到自律和自強,把精力放在培養人才和技術研發上,而不是指著補貼安于現狀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