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一則《離開華為,深圳還剩什么》報道強勢霸屏。作為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子設備廠商,華為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但華為“大搬遷”戰略絕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石激起千層浪,曾記否,匆匆那年,也有一群深圳制造業的小伙伴們悄然“離深”,不做“暖男”做“跑男”?
富士康深圳生產線北遷河南、華為手機終端總部移至東莞、中興通訊研發生產培訓基地將于7月從深圳遷至河源……一時間,作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聚集地的深圳似乎有點“眾叛親離”,眾多制造業巨頭“離深”現象背后究竟有著怎樣剪不斷、理還亂的現實考量?
【突變】制造業眾企突破“圍城”,深圳制造“四面楚歌”?
先來看一些已“離深”或將“離深的”深圳制造業“土著”、至今仍活躍在中國制造業舞臺上的“大佬”們:
外遷【華東區】
NO1:匯川技術
匯川技術(股票代碼:300124):2003年4月深圳成立,2010年9月28日在A股創業板成功上市。主營變頻器、伺服系統、控制系統、工業視覺系統、傳感器等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核心部件及電氣解決方案。
2015年9月17日,蘇州匯川技術有限公司二期廠房生產車間在蘇州吳中經濟開發蘇州工業園正式投產。新工業園增加了新的生產能力,將逐步建成匯川電梯一體化研發與生產、伺服及電機研發與生產、大傳動產品研發與生產中心,使公司能夠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成為匯川深圳之外的另一個中心。
NO2:英威騰
英威騰(股票代碼:002334):2002年深圳成立,2010年深交所A股上市。主營產品高、中、低壓變頻器、電梯智能控制系統、伺服系統、PLC、HMI、電機和電主軸、SVG、UPS、光伏逆變器、節能減排在線管理系統、軌道交通牽引系統、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等。
2012年12月6日,英威騰蘇州產業園在蘇州高新區蘇州科技城破土動工開建,2014年年底完工。新園區將建成一個10萬平方米的集產品開發、應用集成、測試認證、產品制造、業務培訓和市場營銷為一體的工業自動化產業園。這里將逐漸成為英威騰的工業自動化基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英威騰面向中國本土需求,實現再騰飛。
NO3:偉創電氣
偉創電氣:2005年深圳成立。主營變頻器、伺服控制器、變頻調速器、伺服驅動系統及光伏逆變器、PLC、HMI等。產品在包括石油、化工、陶瓷、起重、機床、金屬制品、電線電纜、塑膠、印刷包裝、紡織化纖、冶金、煤礦、市政等眾多行業內得到應用。
2014年10月17日,蘇州偉創電氣設備技術有限公司開工奠基典禮在蘇州吳中區吳淞江科技產業園隆重舉行。該基地將通過3到5年的努力,實現30萬套產品和設備的總產能以及10億元的產業規模,成為偉創電氣公司全新的總部基地。
深圳制造業正經歷一場“突變”,外遷大潮何以風起云涌?
【探析】以“智”謀變,外遷實屬無奈?
生產經營變頻器、運動控制、伺服系統的,深耕市場多年的制造業大咖們紛紛逃出深圳“圍城”,這背后到底是無奈之舉還是市場戰略布局?傳動網小編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大因素合力:
1、生產成本“大兵壓境”,企業“迂回作戰”
深圳市龍崗區統計局曾表示,部分企業受土地資源緊張、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紛紛將生產基地遷至周邊其他城市。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龍崗區搬遷、轉行、停產和清算的工業企業共66家,新增遷入企業僅15家。
投射到整個制造業中,以上提及的英威騰、匯川技術、偉創電氣等知名企業都在緊隨更低的經營成本而“遷徙”。深圳高昂的房價和用人成本,稀缺的空間資源,運行成本、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等都成為制造業外遷的一大重要考量。
2、長江經濟帶“誘惑”,產業轉型升級倒逼企業“背井離鄉”
英威騰、匯川技術、偉創電氣先后搬遷至長三角地區,這里正是我國“十三五”將深入開發的長江經濟帶,而蘇州正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將成為我國未來制造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高地,一些制造業或正是看準了“一帶一路”這一國家政策“春風”,為搶占市場份額、舞活長江經濟帶而提前布局。
同時,深圳未來將形成以服務業、金融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2015年深圳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2.6:57.4調整為41.2∶58.8,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深圳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現實需要也倒逼一些制造業“騰籠換鳥”,為深圳今后具有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騰出發展空間。
3、自我變革,爭做自動化漫漫長路上的“跑男”
慢慢“工控路”,總有一群制造業“領跑者”上下求索,居安思危,為了企業長久持續發展,為滿足未來發展對場地的需求,提升產能,實現市場、產能“比翼齊飛”,不少制造業選擇尚有潛力挖掘的內陸地區。
此外,產業集群優勢也是吸引這些制造業外遷的重要原因。比如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瞄準了東莞松山湖工業機器人產業集群優勢,而華東地區,變頻器、伺服系統較為集中,利于企業抱團發展,優勢互補,在競爭中加速“奔跑”。
【論道】外遷大潮“接二連三”,深圳“處之泰然”?
華為要“跑”的消息撲朔迷離,深圳想“處之泰然”恐怕是做不到的,畢竟,一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外遷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會顯而易見。
事實上,部分手機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撤離,也在加速倒逼深圳的產業轉型升級。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資源的約束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逐步撤離的同時,在創新驅動戰略下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重塑制造業優勢,將是深圳未來需要艱辛探索的重大課題。
無論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制造業企業是否真的要“跑”,深圳必須做好自己,營造濃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完善供應鏈和產業鏈。
對于外遷或即將外遷的制造業企業而言,無論身處何地,產品和服務永遠是搶占市場的不二法寶。至于是否真有必要遷離深圳,相信它們心中自有一桿秤,定會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