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伏上網電價即將在7月1日執行,標志著我國光伏離平價上網又近了一步,如何在“微利時代”提高電站收益成為業主更加關注的現實問題。就當前技術而言,短時期內提高光伏電站發電量的各個方面瓶頸待破,“降本增效”的硬性需求之下,光伏運維這種通過優化電站來提高發電量的方式,越來越受電站業主關注。
受“互聯網+”的進一步催化,光伏運維逐漸站上風口,隨之而來的是一波又一波企業進場,目前國內光伏運維企業已達上百家,涵蓋逆變器、軟件、通訊等多個領域。各運維企業的運維理念、介入方式不同,運維模式也自成一派。現實是,不管是賣設備還是賣軟件,光伏運維講故事已成過去,提高發電量才是王道。
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管理:細節決定成敗
光伏電站作為一個運行25年的投資實體,保障25年平穩運行是業主獲得收益的關鍵。就當前的運維模式而言,一些企業通過逆變器、匯流箱等關鍵設備搭載運維系統進行管理,也有企業單純提供軟件等為電站做數據支持。不同于一些企業在光伏電站建設完成之后介入運維,薩納斯選擇的是在電站建設前期就參與其中。
薩納斯副總經理耿文強形象比喻“一個人從嬰幼兒期到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看護的標準不同,光伏電站也是這樣。每個電站選址、設計及選用設備的不同,導致光伏電站25年運行中的運維方式也不同。這就要在實際運維過程中不斷的優化,就像人體檢一樣,在體檢完成后,要為這個人的健康做出一個完整的方案。我們會對電站進行評估檢測,完全了解電站的缺陷、掌握電站運行指標,給它量身定作運維方案。”
薩納斯的電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涵蓋光伏電站選址、電站設備選型、電站施工環節和電站建成后的監控、巡檢和維護等,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模式,對電站進行精細化管理:線上通過集控系統了解電站發電狀況,通過運維管理系統對運維人員行為約束,避免誤報瞞報不報這種情況發生;線下通過體系管控部門、成本管控部門、技術管控部門、安全管控部門,以及集控部門來支撐各個電站運維的工作運行,做到線上有安排,線下及時響應。
耿文強介紹,“隨著電站業主對電站精細化管理的訴求越來越高,光伏電站運維也需要更加細化。目前薩納斯運維裝機規模達850MW,運維團隊有300多人,覆蓋全國各地,薩納斯還成立工作小組,對每個區域進行定期巡查,看體系是否真正落地。此外,將防火、防汛等安全演練常態化,做到一月一個小演練,一季度一個大演練。”
降本增效新途徑:智能化運維設備
光伏電站收益與電站建設成本、電站質量和發電量等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進入25年運營期的光伏電站質量問題日益突出,組件負偏差、電站實地功率預測不準確、逆變器高故障率等問題頻發,其中組件質量問題尤為突出。
光伏電站運行一段時間之后,組件會出現熱斑、光致衰減、隱裂和蝸牛紋等一系列問題,給光伏電站造成了致命傷害。鑒衡認證去年曾對國內32個省市,容量3.3GW的425個包括大型地面電站和分布式電站所用組件進行檢測,結果顯示,425座太陽能電站中,30%建成3年的電站都不同程度出現了問題,有些建成3年的電站設備衰減率甚至高達68%。
除了殺傷力極強外,光伏組件運維也是難點,主要體現在光伏組件的檢測和清洗上。耿文強介紹,“傳統的檢查方式是拿著遠程紅外熱像儀到設備上挨個去測,20MW電站算下來要1個月的時間。”不僅費時費力,人工費用也是不小的成本。就組件清洗方面,天宏陽光副總裁王觀宇表示,傳統人工清洗或半自動化機械清洗成本約為2.5萬元/次/10MW,需200人時,不僅耗水多、受天氣影響,且占用白天發點時間,更有觸電漏電的安全隱患。
不僅如此,隨著光伏應用形式多樣化,組件清洗、檢測又迎來新挑戰。以光伏農業電站為例,據了解,光伏農業類型分兩種,一種是光伏農業,即把地面電站架高,電池板底下能夠種植物;一種是光伏設施農業,在電池板底下搭建大棚,大棚中種植。一般電站組件清洗主要通過清洗車來進行,但是光伏農業項目拿的是農田,農田要最大化的利用土地,有時候組件和組件之間空地都會中上農作物,清洗車開不進去,增加了運維難度。
面對以上種種困難,一些運維企業尋求通過智能化設備來解決,2016SNEC展會上,許多運維企業推出了無人機、智能清洗機器人等設備,以降低人工運維成本、提高效率。耿文強介紹,如果使用無人機檢測,20MW光伏電站用4個小時就能全部測完,大大提升了運維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由于無人機設備需要專業人員操作,且價格相對較高,增加了電站運維成本,一些電站業主雖然看好無人機運維服務,卻礙于成本壓力無法實現。薩納斯為業主提供無人機區域化服務,把一臺無人機分布在一個區域里,在每個區域安排一個操作員,對該區域所有的電站進行巡檢,這樣,無人機把整個電站的巡視內容展現出來,還降低了成本。
耿文強表示,不管是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還是水光互補,光伏應用形式的多樣化,要求在運維層面也要不斷創新、延伸,薩納斯從電站生命周期的管控、智能化運維手段及大數據分析等方面不斷去探索,未來將會推出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運維產品。
行業標準未至,企業標準先行
光伏運維從傳統化邁向智能化是大勢所趨,發展過程中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由于目前運維行業沒有相關標準約束,運維企業數量之多、運維方式之雜,在“張揚個性”的同時,也使運維業處于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盡管業內千呼萬喚,光伏運維行業標準卻遲遲不出,一些運維企業意識到,與其張望等待,不如先制定企業標準以保障電站運維規范進行。
據了解,目前業內部分運維企業制定了相關運維手冊和管理標準,以規范光伏電站運維。耿文強介紹,薩納斯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統,通過運維管理系統去標準化、量化運維人員的一些行為。
“我們接觸的每一個電站都會針對這個電站量身定做一個運維方案、運行規程和安全規程。以巡檢環節為例,兩個運維人員去巡檢一臺逆變器,由于兩個人巡檢的重點不同,巡檢的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薩納斯把巡檢的內容、巡檢的事項納入規范,所有的運維人員拿一個標準化的模板去巡檢,這樣就明確了巡檢的內容。此外,在巡檢過程中還會對這些工作進行現場的錄像取證,對工器具定期進行檢驗,現在我們每個設備網都要擺放安全工器具,也是電網驗收時所要求的。”
耿文強認為,當前運維企業根據自己的運維模式來制定企業標準,然后聯合第三方機構建立統一的標準是一種模式,但是要讓運維市場更加規范、透明,還是期待國家標準盡快出臺。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