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潮流不可逆 智能制造到底誰的?

時間:2016-06-2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作為一種技術,互聯網第一次從根本上滿足了人類自誕生以來最本能的需求之一:對信息的及時掌握與溝通。這也是它攪動天翻地覆的最大魔力。

互聯網“肆虐橫行”的日子里,談論實體經濟的衰落與危機,儼然成了一種“時尚”。一位傳統汽車人離開崗位,投奔互聯網懷抱,讓許多人感嘆唏噓:老行業是不是要完了?

顯然不會是這樣,實際的情況,甚至完全相反。不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制造業回歸”,還是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無不在表明一個事實:明智的當政者,從來都不會,也不敢低估實體經濟的地位與意義。

不能否認互聯網之于人類的價值。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社會開啟了第三次技術革命。進入21世紀,互聯網接過了這次技術變革的引領位置,開始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互聯網+”步步深入商業、媒體、金融、交通、通訊、文化等眾多領域,在創造全新商業模式、不斷提高效率產出的同時,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作為一種技術,互聯網第一次從根本上滿足了人類自誕生以來最本能的需求之一:對信息的及時掌握與溝通。這也是它攪動天翻地覆的最大魔力。

面對這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實體經濟的代表——制造業表現出的所謂“頹勢”,成了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不光是我們,全世界的人都在思索這個問題:制造業的未來在哪里?

“工業互聯網”、“工業4.0”,西方發達國家給出了相同的回應。而這種態勢下,面臨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雙重挑戰”的中國該走何種道路,變得不那么難以回答:德、美、日等工業強國都做出了選擇——“智能制造”,我們有什么理由拒絕呢?

所謂智能制造,一般意義上是指在制造過程中,機器能夠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智能活動,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類的腦力勞動。對于經濟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而言,智能制造是實現制造業升級的內在要求,是重塑制造業新優勢的現實需要,更是拓寬產業施政空間的重要抓手,可謂“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核心訴求。簡言之,互聯網滲透到傳統制造行業,這個潮流不可違,不可逆。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有一點人們必須搞清楚,那就是智能制造,到底是誰的?

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無可置疑。從18世紀60年代起,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大機器生產在英國取代手工業,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但是,蒸汽、電流本身并不能帶來任何改變。前者需要借助紡織機及其生產的布匹、機車及其拓展的物流,后者必須通過燈泡、電機、電池、電話等等才具備變革的力量。換句話說,只有通過搭載、應用于產品,科技才能夠改變生活。不要混淆賓主,亂了主次——真正推動“技術革命”的,并非技術本身,而是產品。

互聯網同樣如此,它就是一種“連接”技術。如果沒有實現連接,其本身就像電話線一樣,并不具備任何價值。只有連接了機器與機器,連接了人與人,連接了萬物,互聯網才能完成自己的華麗變身。

因而我們要尊重技術的意義,但不能唯工具而輕結果,忘記了實體經濟和那些不變的商業規律。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智能制造,其最終目的,依然是制造,制造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優質產品。如果不以這個為目的,互聯網技術就跟茶杯冒出的蒸汽、雨天劃過的閃電一樣,美麗而毫無意義。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