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

時間:2016-06-1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 按照《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

各地頻頻傳出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消息,宏偉的目標和空前的政策力度讓人印象深刻。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共有接近40個城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方向。機器人產業正在中國快速崛起。

按照《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

同時,多個權威機構預測,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預計突破1000億元。

不過,按照一些地方的規劃,這一目標甚至只需要一個城市就能夠達成。因為有多個城市將2020年機器人的產值目標設定在千億元甚至更高。

媒體記者統計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的10個機器人產業主要城市,包括廣州、深圳、上海、南京、天津、沈陽、重慶等,各市提出的機器人產業(包括智能制造)2020年銷售收入或產值的量化目標,總和已高達9000多億元。如果把各地機器人產業的規劃都計算在內,2020年的機器人規劃總產值肯定已經超過萬億元。

這帶來一個問題:機器人產業是否會出現如光伏產業一般的無序競爭,最終導致高端產業低端化,甚至劣幣驅逐良幣?

火熱的布局

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之一,各地爭相布局機器人產業。但在你追我趕的熱潮背后,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機器人產業是否已經過熱了?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表明,過去兩年,各地一共出臺77項機器人扶持政策,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

各地頻頻傳出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消息,宏偉的目標和空前的政策力度讓人印象深刻。據媒體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共有接近40個城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的重點發展方向。比如,南京提出“中國機器人產業先進基地”;重慶提出“國內重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東莞提出“中國機器人產業先行市”。

而媒體記者統計后發現,各地機器人產業規劃中的產能、產值和企業數量等一系列量化目標,總和已遠超國家“十三五”相關目標,以及業界的預判的需求。

具體來看,到2020年,重慶的目標是,全市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1000億元;東莞計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左右。此外,南京提出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與產學研聯盟,年銷售規模達1000億元;洛陽提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0億元。

提出宏偉機器人產業目標的城市還有很多。然而,按照國家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計劃達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

媒體記者查詢資料后發現,目前,國內應用較廣的普通焊接機器人、AGV機器人,價格約為20萬左右。記者此前接觸的實際“機器代人”案例中,甚至也不乏有10萬左右的機器人。

如果按一臺工業機器人20-50萬元計算,“十三五”末,我國工業機器人每年的銷售收入也才約為200-500億元規模,加上服務機器人等,總規模應該在千億元左右。而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等機構早前的預測中,“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值也是千億水平。這一數字,與各地規劃超過萬億元的總體產值相差頗遠。

這一規劃的差距是否意味著,各地“上馬”機器人項目有過熱的傾向?

廣東機器人產業協會秘書長張旭告訴媒體記者,目前機器人缺乏嚴格統一標準,各地各級的統計口徑不一,一些城市將過去的一些自動化產業和應用也算入機器人領域,旨在大力造勢。

然而,這些數字的背后,地方“大干快上”的趨勢非常明顯。

“工業機器人不像汽車,一年需求不可能幾千萬臺,能有幾萬臺就不錯。”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告訴媒體記者,雖然當前經濟正轉型升級需創造巨大的機器人市場,但空間并非無限,各地“大干快上”,極易導致產能過剩。

多位業內專家在接受媒體記者專訪時也均表示,機器人產業正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必須警惕過熱風險。各地一哄而上,將容易導致資源分散、重復建設和低端競爭等現象發現,行業和政府都應及時冷靜思考。

補貼之亂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機器人產業“競賽”中,不少地方給出誘人的“補貼”政策,既有針對機器人生產廠商,也有針對“機器代人”,補貼額度也從幾萬到上千萬不等。

比如,杭州明確,對符合一定“機器代人”條件的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元;煙臺出臺的政策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

東莞廣澤汽車飾件有限公司總顧問鐘永隆就告訴媒體記者,該企業近年陸續投入上千萬開展“機器代人”,而前不久才領取到最新一筆約50萬元的補助。

這是政府真金白銀“砸入”后希望看到的效果。不過,這場“補貼”大戰也存在一定的隱憂。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近期撰寫的一份有關機器人的研究報告就指出,政府產業“補貼”或將導致國外的機器人企業大量涌入,進而擠壓國產本土機器人企業發展空間。

更大的問題是,這也導致一些機器人生產企業靠補貼“過日子”,無心在技術上專研,造成低端產品充斥市場。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導致一些缺乏技術的機器人生產廠商在行業中“賴著不走”。

一名業內人士向媒體記者介紹,因技術不成熟,目前國內不少機器人企業的利潤實際上被消耗在對項目的反復修改上,不少機器人企業離開補貼恐將虧損。

說到底,擁有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張旭認為,如何使制造業企業主對國產機器人提高信任度,才是國內機器人應用的基礎,也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重點是急需盡快補齊人才、技術和信息溝通對接平臺等多方面短板。

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5年全國工業機器人新增需求量達到7.28萬臺,占全球25%。3月份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預測,2016年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有望同比增長30%。

“國產機器人正在崛起,但是任重道遠,各地如能從爭相布局,轉變為對國產機器人進行技術聯合攻關,產業鏈協同創新,將不失為國產機器人加速的一個機會。”張旭說。

而在多地加緊上馬機器人產業之時,如何才能避免高端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