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政績目標而設置了種種機器人補貼政策,因執行尺度不一、自由裁量權過大,可能在加速培育一個新興產業的同時,引發整個行業的某種不健康癥狀,比如套取補貼、產能“虛火”、競爭低端化,甚至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一定不是決策層提出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時所希望看到的,反思產業補貼政策,初衷并非否定補貼本身包含的積極意義,而是希望厘清補貼在企業經營決策和市場競爭格局中發揮作用的微觀機理,從而有益于產業長遠發展。
補貼是世界各國扶持新興行業的一種通行做法,但這種做法的積極作用一般出現在行業發展的某些特定階段,一旦新興行業渡過最初的蠻荒時代,亟待建立某種秩序和核心競爭力時,補貼有時會適得其反。大量的補貼會令整個產業更加無序,將市場競爭的層次鎖定在毫無技術含量可言的價格戰領域。這種做法對于一個封閉的國內市場、區域市場,對于普通消費品來說,也許能滿足一時之需,但對于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高技術戰場,過度的補貼不僅無益于技術進步、競爭力提高,反而會招來國際反補貼的懲罰和制裁,令本已競爭激烈的狀況,雪上加霜。
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是中國的光伏多晶硅行業,中央政府曾通過在一度電價里多收8厘錢對產業實施補貼,同時地方政府也開始大力招商引資,將其列為當地支柱產業,以優惠的土地、稅收等補貼政策建立各種新能源產業基地。然而,各地多晶硅生產隨后不久就開始出現過剩跡象,由于核心技術一直受制于人,再加上國際反補貼“大棒”一再襲來,種種原因導致整個行業此后遭遇寒冬,行業龍頭企業甚至陷入破產境地。
對補貼政策的反思刻不容緩。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就表示,中國將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伴隨產業技術進步將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這對當下盛行的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產業補貼也是一種警醒。事實上,在很多行業的補貼政策剛剛出臺的頭幾年,由于力度很大,導致一些不具備補貼條件的企業,也都拿到了補貼;而另一些符合條件卻沒有真正對光伏行業做出貢獻的企業,也拿到了補貼。這會令企業產生一種無風險投資的錯覺,甚至很多企業以更名、注冊、收購等種種方式千方百計進入這個行業的目的,只是為了一種財務上的權宜性安排,把自身的年度報告粉飾地更加好看而已。甚至有些企業設立空殼公司專為套取補貼所用。
機器人行業就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由于大多數補貼來自于地方政府,投入真金白銀之后,主政者當然希望能帶來豐厚的GDP政績,以至于眾多地方機器人發展目標加總之后,竟然比國家整體規劃高出好幾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躍進”的做法。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眾多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在補貼政策的影響下,面臨的其實是上下兩端的擠壓和競爭——國際機器人巨頭以技術制高點牢牢占據了全國市場超過八成的份額,核心零部件和制造工藝鑄造了高壁壘;剩下的不足兩成份額,還需要與各行業涌進來的良莠不齊的對手競爭,價格戰一觸即發。
實際上,中國機器人行業最頂尖的幾家公司新松、埃斯頓等,無一例外都在尋求補貼的路上越走越遠。它們在2015年的財報顯示,如果沒有政府大額的補貼(有些補貼甚至過億),這些企業將實際上是負增長。這正是補貼政策影響市場競爭格局的又一例證。如何調整補貼政策,使得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激勵更多地向尋求技術進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方向靠攏,這將是擺在決策層面前的一道考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