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2016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中德工業城市聯盟宣告成立。包括廣東揭陽市在內的11個中國城市和7個德國城市抱團亮相,中德兩國城市和企業正在從點對點聯系全面升級合作格局,也為揭陽智造開拓“一帶一路”組建了龐大的朋友圈。
近年來,國內的中德合作持續升溫。北有剛剛成立的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南有最早引進德國企業合作、被稱為“德企之鄉”的江蘇太倉,以金屬制造而聞名的揭陽,與德國工業4.0先進制造牽手不過短短兩年,又如何在對外合作中,迅速成功吸引德商青睞?
精準定位
揭陽,中國五金基地,7600多家大大小小的金屬加工企業,為這個城市帶來繁榮的同時,在過去30多年來,也成為地方環境污染的施加者。
在高速發展之后引發環境污染等“后遺癥”,成為揭陽的煩惱,經過當地政府與企業的探討,揭陽金屬行業找到“破題”之路。2012年,揭陽市金屬企業聯合會十多名發起人籌資10億元人民幣起步建設中德金屬生態城,籌劃“以德為師”,推動金屬電鍍產業綠色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揭陽企業家高惠明兩年間前后前往德國9次,參與洽談合作事宜。高惠明說:“如果只是單槍匹馬前往德國,對德合作無從談起。依托當地政府和中德金屬生態城項目,前往德國尋求合作更為順暢,也得以獲得更多信息、配套服務,加快合作進程。”
像高惠明的企業一樣,揭陽的中小企業通過中德金屬生態城這個對德合作平臺,很快便搭上工業4.0這趟快車,正是“抱團取暖”戰略成功的證明。
實際上,在德國,除了西門子等世界級企業,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主要為大量的中小企業,有的中小企業成立時間超過100年,并穩穩占據行業隱形冠軍之位。
“支撐德國經濟的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對海外市場尤其是中國的了解相對較少;中國企業也往往因為‘人生地不熟’,很難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曾在德國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有幾十年工作經驗、在中國生活過3年的德國人若汀濤介紹,一旦找到合適的伙伴,合作將釋放巨大能量。
正是契合了這種合作需求,揭陽的對德合作,從一開始就定位于中小企業,這也讓揭陽的對德合作,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強烈的企業間合作需求。
為了將企業這一經濟主體推向前臺,揭陽市在2015年10月還組建成立了“揭陽市對德(歐)合作企業家百人團”,謀求在對德合作上形成合力。“百人團”將100多名有實力、有意愿、有基礎開展對德(歐)合作的企業家分為11組,每月組織一批成員訪歐、每月落實一批外企來訪、每月開展一次產業創新調研……力求擴大對德(歐)的合作成果。
成果初現
短短兩年時間,中德金屬生態城從無到有,從有到初具規模,累計投入資金50.4億元,以它為平臺的中德合作,在揭陽正如火如荼。
走進園區,曾經藍圖上的寬闊道路、貝多芬森林公園、中德合作創新基地以及金融、科研、設計、服務“四大中心”都已基本建成。歐綠保、瑪卡自動機床等26個中德合作項目落戶揭陽,其中保庫智能管網等項目已建成投產。
企業家高惠明已經成功與德國戴維特公司就余熱發電項目達成合作。據介紹,通過引進德國戴維特公司的先進技術,能夠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熱進行高效率發電,填補中國國內低溫余熱回收利用的技術空白。高惠明對這一項目滿懷信心,他表示,節能減排將是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向之一,余熱發電項目在中國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