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與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節能環保是工業自動化發展的必然方向,即所謂生態工業、綠色工業。
我國不僅能源總量不足,而且包括電能在內的傳統能源的利用率也低。以電能為例,我國電能的利用率雖然由30%增加至35%左右,但仍比西方國家的利用率約低。美國和歐洲的電能利用率是52%,日本是56%,在鋼鐵、電力、煤炭、石油、化工、建材、紡織、造紙、印染九大高能耗行業,我國能源的利用率更令人關注。
可見,我國節能市場規模潛力巨大。據悉,我國節能節電市場已有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節能節電市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如此大規模的誘人蛋糕,為我國節能節電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前景。
但是,我國節能節電行業,尚缺乏世界公認的最先進的復合實時濾波技術、半導體瞬流控制技術、遠程跟蹤診斷技術等,真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性節能節電的民族品牌產品少之又少。例如,針對當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的非線性污染型“非線性四化設備”的節電之多功能產品就十分罕見,市場上的電機節能、空調節能、風機節能、電梯節能、LED燈節能、變頻器節能、伺服節能等等,均屬于安裝在終(末)端的局部節能技術與產品,都難以真正滿足“四化”設備對高品質動態電能質量與抵抗電磁干擾的需求,都難以解決用戶配電系統內瞬流、浪涌、諧波雙向阻隔、抑制、濾除和吸收的快速反應、快速處理與處理之后的快速復原的要求。
我國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一樣,節能節電產品大多集中在電機節能、空調節能、電梯節能、風機節能、LED燈節能、變頻器節能、永磁節能、伺服節能等終端、末端節能節電技術與產品。這些傳統節能節電技術與產品,對于提高我國電能利用率,降低用戶的電能消費成本,推動我國節能節電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回報已越來越小,越來越有限,開始制約與影響著節能節電市場的拓展。
總之,新節能節電形勢下,3千億的節能節電市場呼喚新的系統控制型、自動化智能型產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