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造產業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17日下午,亞洲合作對話(ACD)工商大會暨青年企業家創新峰會在福州舉行,來自世界級創新型領先企業、本土創新型企業以及實業領域的創新型企業等代表齊聚一堂,并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馬桶蓋+智能=熱銷,意味著什么?
2015年,一場中國人搶購日本馬桶蓋引起風波。“馬桶蓋”加上“智能”二字,就引起特別火熱的關注,國人還要到海外去購買,該如何理解背后的智能制造?
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李旭光認為,智能馬桶圈熱銷的背后說明,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制造行業應抓住互聯網大數據來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傳統行業在這個時代如果簡單做傳統產品拼成本、搞價格戰,而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最后消費者只能選擇放棄,甚至到國外購買。”
戴爾核心競爭力中心高級顧問楊長城說,“馬桶蓋風波”隱含很多內容,智能馬桶蓋十多年前已有發明,為什么現在很多中國人去國外買?
他認為,智能馬桶蓋并沒有什么技術,這種技術無處不在,不管是穿戴設備變革還是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的轉型,如何服務消費者群體,是我們企業應進行的反思。
“國人到日本搶購馬桶蓋,能說明很多問題,但有個重要的問題是,中國制造能力強,但是產能過剩。”塔塔集團中國區總經理李符然提出,中國正面臨供給與需求失衡問題,很多領域產能過剩。
李符然說,當前更需要工匠精神,對每個產品精益求精,讓顧客買到更好的產品。
怎樣創新?如何智能化?
李旭光提出一個關于未來工作環境的構想:整棟大樓所有的耗能,都由大樓本身提供,不需要其它來自遠距離的能源支持。
但要怎樣實現?他認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光伏、儲能等各方面的技術支持,還需要各行業的主動跨界、主動融合。他說,在清華大學內,有不少博士、碩士參與科技創新與智能制造,同時結合經管學院等建立創新實驗室,由創業導師進行項目指導,實現太陽能、光伏、生物技術等不同技術、不同領域的融合。
“當前,人和人的距離、國與國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我們也越來越重視國際間的合作,希望把先進的技術輸出去,在國外建廠,也希望利用東南亞相對來講比較低的人工成本和它相對靠近市場優勢,把我們適合當地的產品轉化出去。”李旭光說。
楊長城則認為,每個人都想突破自己,但很難,這要把自己開放出去,把外面的想法吸收進來,也就是聽取各方的意見。“現在的世界,需要共享經濟、共享平臺。”楊長城介紹,戴爾一直以來就不斷資助創業人員,共同實現員工的創新夢想。
李符然分享經驗時說,塔塔集團每年都有上千個項目進行評比,來自不同公司、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項目,尤其是勇于嘗試獎,旨在鼓勵更多企業和員工在各個部門和各個生產環節和管理環節勇于嘗試,向低效率的工藝,生產流程進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