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機器人研究在七八十年代就已開展起來,繼“七五”計劃、“863”計劃之后,《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規劃將機器人發展推向頂峰。在國內上千家機器人公司,真正做智能機器人產品的實際上有很多誤區。
面對國內外機器人空前的發展勢頭,智能機器人市場撩撥著每個創客的心,相對于高成本的工業型機器人以及應用領域受限的特種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滲透至家庭、教育、餐飲各個行業,因此許多中小型企業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品類眾多的服務型智能機器人產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面對機器人這片汪洋大海,并非每個創客都已取得一杯甜羹。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各層次的企業分別存在以下幾點亂象。
一是打“擦邊球”的電子產品,在機器人炙手可熱的當下,諸多廠商為了宣傳推廣的需求,將自家產品強行跟機器人掛鉤,以混淆視聽。就好比目前市場上很多做攝像頭的公司,為了達到營銷效果,刻意將自家產品打造成機器人的模型。然而,從功能來看,這類攝像頭其實就是一款帶有遠程視頻監控的兒童玩具,只是該產品將存儲位置由控制端移至了攝像頭端。該攝像頭搭載的運動檢測技術是唯一一個可以算得上較為智能的技術,然而就目前業內對于機器人智能交互特性的要求來看,這些公司將此攝像頭產品定位為智能機器人實在有點“魚目混珠”的嫌疑。
二是低端產能,缺乏創新,還有在已成功推出“智能機器人”的成長型企業中,財政扶持出的“產能低端”現象尤為普遍。隨著“機器人”熱潮的來臨,大量中小型服務型智能機器人研發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但是由于力覺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難度系數呈階梯式增長,大多小型企業開發出來的產品均集中在低端。因而大多成長型企業所推出的產品共性很強,由此大量的資本、人才資源繼續投放在低端產能,進行重復建設,一方面將會阻礙高端發展,另一方面低端產能飽和甚至過剩將變得不可逆轉,企業間將開展類似于手機行業的殘酷價格戰。筆者認為,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雖然確實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跨越但絕不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企業要實現產業化從一開始就需要與眾不同的idea,在持久的發展中更需要在技術上勝人一籌。
三是標準化缺失。也許你會說,上述兩種問題都存在于尚不成熟的創業型企業中,那相對來說較為成熟的且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機器人企業就不存在那么多問題了吧?然并非如此,在國內,智能機器人標準缺失或不全面現象十分嚴峻。在視覺技術方面筆者了解到,機器人廠商與視覺廠商相對獨立,要實現機器人具有和人類一樣的視覺就得將機器人技術與視覺技術融合起來。就目前來看,通信軟件間的協議還不成體系、國內統一標準缺失、市場準入標準不一,給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發展造成諸多障礙。
面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首先國家還得起引導及帶頭作用,既要完善目前政府對機器人企業的獎勵政策,以避免產生不良效果,也要建立起相關的標準讓機器人市場規范化;其次企業創新能力仍需加強,在需求多樣化的服務型智能機器人領域推出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以實現差異化競爭。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