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聞聯播記者對話易事特董事長何思模教授
過去加工貿易,一直是東莞的“標簽”,也曾經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詞。近年來,東莞深入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成為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先行市”。而今,在東莞,加工貿易就被賦予了品牌、設計、創新的全新內涵。
這段時間,易事特公司的老總何思模做起了“全球飛人”,前往歐美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合作。原來,他們公司剛拿下美國首條無人駕駛地鐵的“不間斷電源”項目。在業界看來,中標美國這個項目,意味著他們取得了全球地鐵和軌道交通的通行證。隨之而來的是歐美多個國家的地鐵項目,都向他伸來了“橄欖枝”。
何思模(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們把易事特從產品唯一的制造商,轉變成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這是給客戶帶來什么,“交鑰匙”的工程,我不單單是提供產品,還給你解決方案。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是東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一個精彩范例。
何思模告訴我們:十年前,易事特還主要做貼牌加工,利潤不到3%;如今做自己的品牌,像美國的無人駕駛地鐵項目,凈利潤已接近30%,一躍成為行業龍頭老大。十年的蛻變,易事特的成功秘訣在哪兒?何思模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一是“機器換人”,二是工匠精神。
在易事特的數控加工中心,通過技術創新、“機器換人”,產品的生產、測試、檢驗等多道工序都實現了全自動高速運轉。
記者在現場看到:所有的插件在數控加工中心,自動化加工完成以后,就來到一樓這個不間斷電源的生產組裝車間。一個看似普通的大鐵柜子,打開一看,里面有400多根數據線和500多顆螺絲,需要人工去串接和組裝,而這些精細化工藝的背后,就是專業的工匠精神。
李玉云(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副經理):
我們每個螺絲每個細節,都必須要把它做好,每個螺絲都要根據公司內定的扭力進行調整,這就是我們產品品質的保障。
易事特無疑是東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一個精彩范例。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核心在于創新,進出口要從“大進大出”轉變成“優進優出”。作為依靠加工貿易起家的城市,東莞經過多年的艱難改革創新,終于迎來了創新的春天:目前有200多家加工貿易企業擁有了自主品牌,累計注冊品牌突破1萬個;每出口100件產品,就有74件是加工貿易企業自主研發、設計的產品。
今年第一季度,東莞實現經濟發展“開門紅”。初步測算,一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97.96億元,同比增長7.8%,增速高于同期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朱斌華(東莞市發改局局長):
這個數據背后,我們感覺有長期艱苦的轉型升級積累起來的一種能量。從2010年到現在,加工貿易的占比從接近85%現在下降到60%,而一般貿易的占比逐步逐步在提升,從百分之十幾提高到現在的40%,經濟的自主性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