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了宣傳貫徹《規劃》,2016年4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有關中央媒體、財經媒體和部屬媒體召開《規劃》新聞發布會,介紹規劃有關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對《規劃》進行解讀。
辛國斌強調,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其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我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是我國機器人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正確認識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實施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及時搶抓重大發展機遇、保持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辛國斌介紹,受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拉動,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同時,服務機器人在科學考察、醫療康復、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領域已經研制出一系列代表性產品并實現應用。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動向。一是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雖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產品還較缺乏。二是部分產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創新能力亟待加強。三是各地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患逐步顯現。四是龍頭企業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五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雖然已經建立,但是機器人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健全。
辛國斌指出,針對上述問題,《規劃》緊密圍繞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強化基礎、質量為先”原則,提出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占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臺以上,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培育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
辛國斌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相關部委,按照《規劃》確定的方針目標,制定完善各政策措施,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強化對區域產業政策的指導,引導機器人產業鏈及生產要素的集中集聚。二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利用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產業化和推廣應用。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機器人產業鏈特點的產品和業務,推廣機器人租賃模式。四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各項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研究制訂機器人認證采信制度。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實施機器人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機器人職業培訓教育力度。六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規劃司、裝備工業司負責人,有關機器人領域專家、行業組織和企業代表參加了新聞發布會,并就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短板、服務機器人發展、如何遏制高端產業低端化以及發展人工智能等方面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