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是當今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經濟和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不過,廢舊塑料的處理卻是令全世界十分頭疼的難題,一旦被丟棄,就會變成大自然中難以被降解的頑固垃圾,威脅著整個地球的環境。最近,日本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一種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有望成為塑料垃圾的“終結者”。
日本慶應大學和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課題研究組與日本企業共同研究的這一課題,通過采集多種環境樣本,將微生物投入以PET薄膜為主要碳源的培養基中,發現有多種微生物都聚集在PET薄膜上,對其進行分解,研究人員成功地從該微生物群中分離出了PET分解細菌,并將其命名為“Ideonellasakaiensis201—F6株”細菌。
這種細菌不但可以分解PET,還能夠以此為營養源進行繁殖。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201—F6株的強大功能分別來自于兩種被研究人員稱為“PETase”和“MHETase”的酶,這兩種酶可以幫助201—F6株在常溫下將PET穩定的結構高效地分解成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生成的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能夠被微生物進一步分解,最終變成二氧化碳和水。
PET是以石油為原料制造而成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日常生活中的許多食品包裝、電器部件甚至服裝材料都是由PET制成的。據研究人員介紹,2013年,全球的PET樹脂總產量約為5600萬噸,能夠被回收利用的卻只有極小的一部分。目前,回收PET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化學處理,這個過程中所消耗的燃料資源也非常巨大。相比而言,利用生物分解PET的方法能耗小,也更環保。
那么,有了這個發現,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離“PET生物循環再利用”的大規模應用就不遠了呢?
情況其實還沒有那么樂觀,“Ideonellasakaiensis201—F6株”分解一塊指甲蓋大小的塑料薄膜就需要6周時間,目前的降解效率還很低。研究人員表示,會考慮利用轉基因等方式讓這種細菌變得更加“強大”,未來也將繼續研究利用微生物處理PET的方法。目前,這項研究成果雖然對于自然保護而言還是個遠景,但至少已經找到了對付頑固垃圾的新思路,這顛覆了此前大家普遍認為自然界中的生物無法分解塑料的觀念。
肉眼看不到的細菌,其實也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近年來,此類研究在日本大行其道,東京大學的科學家就曾嘗試著在水田中利用土壤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進行發電。很多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物質,只要搭上科學的順風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然和人類的生活。
更多資訊,請關注塑料行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