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的發展帶動了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而這一發展將更進一步,而不只是簡單地將傳感器裝入到可穿戴設備再戴到身上。賓夕法尼亞大學MarkAllen教授在2016年韓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峰會上做了一個有關用于可穿戴設備的先進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的介紹。MEMS仍然是可穿戴傳感的主導力量,除了不斷商品化的慣性測量單元(IMU)之外,還有很多的例子。IDTechExResearch有關“2016-2026年可穿戴傳感器:市場預測、技術和參與者”的主題報告還發現,IMU還將繼續主導可穿戴傳感領域,2016年將幾乎占可穿戴傳感器總出貨量的一半。
現在大部分的可穿戴傳感器都裝在設備之內再放到身上,而未來傳感器插入的時間將更加長久和直接。有可能通過皮膚貼布之類的東西將傳感器貼到身上,一次可穿戴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或者像Allen教授說的那樣,使用磁力儀來監測插入用作舌釘的磁性螺柱。在教授說的這個例子中,舌釘可使對全身其他部位癱瘓麻木的病人使用舌頭來控制電動輪椅。下一步就是咽下型傳感器,像藥丸照相機也常用在診斷和臨床試驗中。再接下來就是傳感器的移植,或者是永久性的亦或者有預定壽命的。
Allen教授還提到,他們用于心內壓力傳感的可移植傳感器最近得到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準。研究人員使用陶瓷來制作一個微電子機械系統設備創造出一個生物穩定傳感器,可植入到高危病人的心臟內進行預測診斷和心臟病的治療。隨著研究團隊新研究不斷發展,研究人員正考慮使用核殼結構來制作可生物降解的傳感器,在溶解前的有效壽命內可保持結構和通信。傳感器的開發不斷提高了很多可穿戴和可移植產品的價值定位,特別為醫療行業生產出最先進的產品。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