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國內現有近40家機器人產業園(在建、籌建),并且各地大多大力傾斜包括資金補貼在內的優惠政策,意欲搶灘機器人產業。
珠三角則憑借作為全國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優勢,以需引供,通過吸引大量機器人企業落地,帶動產業發展迅速。依照國家有關機器人產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自主品牌機器人國產化率要達50%以上。此外,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對應的數字要求提升至26萬臺和180萬臺。
要達到以上兩個目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當前機器人行業魚龍混雜,企業多是小企業,不少更是帶有投機性,企業停留在簡單拼湊、復制和山寨的初級階段,導致高端產業低端化。
其次,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應用系統開發不足也較為落后,導致產品層次不高,難以有效滿足需求。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比如,精密減速器國內高價購買占到生產成本的45%,但在日本僅為25%,進口成本過高導致國產機器人整體缺乏競爭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將面臨一輪洗牌,恐有相當大比例的散、小、弱企業遭到淘汰。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