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CMIC:“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之路

時間:2016-04-1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加速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實現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目前,政府與企業都在加速推動互聯網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擴展應用,著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加速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實現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目前,政府與企業都在加速推動互聯網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擴展應用,著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的進一步滲透,帶來了對傳統制造業渠道模式、營銷模式及生產模式的巨大沖擊,有效延伸了制造業渠道,拉近了制造業與用戶的距離,基于用戶需求、體驗出發的產品功能與質量獲得進一步提升。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制造模式縮短了一大批工業企業的研發周期,提高了企業設計效率,降低了研發成本。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處于生產線上的數控裝備比重達30%,近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4%。據統計,未來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當前,中國制造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還存在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一是傳統工業化思維依然盛行。多數傳統制造企業并未快速適應這種變化,仍然奉行傳統工業化思維,以技術與產品為中心,忽視了客戶和服務的重要性,導致“互聯網+”與“制造業”在融合過程中容易造成觀念錯位。

二是部分核心技術缺失。高端數控機床、大規模集成電路、網絡傳感器、制造業機器人、工業控制器、高端工業軟件、制造業操作系統等大量關鍵核心技術仍嚴重受制于國外廠商,我國制造企業在開展創新應用模式時常常受到技術瓶頸約束。

三是應用基礎薄弱。由于各方對信息互聯互通、接入技術標準等難以形成統一認識,缺乏對標準規范、業務流程、管理模式、知識經驗等數字化能力要素進行全面集成和充分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導致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四是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國尚沒有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頂層參考框架,智能制造框架逐層邏輯遞進關系尚不清晰,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標準也尚未統一。

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互聯網+制造業就是要用相對先進的互聯網力量去加速相對落后的制造業的創新,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促進其在效率、品質、管理、合作與營銷等方面的升級。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研發、生產、組織與資源配置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就要通過變革企業生產與要素配置模式,建立知識分享機制和信任機制,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實現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以達成滿足各方利益、知識增值和價值創造的目標。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