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十二五”時期,黑龍江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22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82萬億元、產值6.23萬億元,分別比“十一五”增長40.7%、125.8%和59.3%。
“十三五”末,黑龍江省規上制造業總產值將登上12000億元新臺階,制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非公經濟占全省經濟的比重持續提升,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以上,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6%以上。
實現新突破
據黑龍江省工信委主任聶云凌介紹,“十二五”時期,黑龍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輕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末的16.6%提高到2015年末的29.8%,2015年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為53.6%,比“十一五”末提高8.2個百分點;黑龍江省有資源優勢的食品行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比重由2010年的10.8%提升至2015年的18.4%;規上工業增加值非公經濟占比5年提高19.8個百分點。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鞏固。黑龍江累計認定和推廣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126個,35個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全省工業企業開發重點新產品1140個,其中434項填補國內空白,63項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截至目前,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204個,其中國家級13個。
非公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提升。2015年預計全省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7.2%,比全省GDP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創建國家小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3個、省級創業基地107個。
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壯大。初步測算,“十二五”期間,全省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高于全省3.4個百分點。縣域經濟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38.3%提高到45.7%,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5年提高5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全省縣域產業園區增至65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園區21個。
兩化融合不斷拓展。黑龍江裝備、食品、石化、醫藥、民爆等重點行業智能化改造扎實推進,重點行業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到50%。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進入推廣階段,940戶企業完成兩化融合評估診斷和對標引導。哈爾濱被列為國家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哈爾濱、大慶入選全國首批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和“寬帶中國”示范城市。
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十三五”時期,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黑龍江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五大規劃”創新實施和“龍江絲路帶”建設,切實抓好“十三五”全省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非公經濟、縣域經濟發展,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深度應用,提高創新能力,逐步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優勢,加快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到2020年,全省規上制造業總產值登上12000億元新臺階,制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對接《中國制造2025》,確立“17+5+X”的制造業發展重點。
圍繞有產業基礎和競爭優勢的領域推動高端制造業發展。對接《中國制造2025》中4個方面、10大重點領域的23個細分行業,將黑龍江省有基礎和競爭優勢的發電裝備、輸變電裝備、飛機、航空發動機、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制藥、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等17個細分行業作為發展重點,力爭通過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帶動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
圍繞有資源優勢和總需求有增長空間的領域推動資源深加工。充分挖掘全省資源稟賦優勢,圍繞高品質乳制品、畜產品加工、高品質食品制造、石化煤化、石墨及鉬礦資源加工等5個有資源優勢和國內總需求有增長空間的領域發力,突出發展適應消費升級的高端項目、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及礦產、林木資源等精深加工一體化項目。
圍繞有技術儲備和技術溢出的領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托我省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儲備,加強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的結合,重點培育發展衛星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傳感器、動力鋰離子電池、空間探測技術外溢等若干(X)成長性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促進非公經濟發展
推動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和促進機制更加健全,確保到2020年非公經濟占全省經濟的比重持續提升,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優化政策環境。全面落實和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清理和修改制約非公經濟發展的地方性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廢除各種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
構筑多元發展格局。實施非公經濟發展3年行動計劃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快創業基地、創業園區等載體建設,鼓勵和支持非公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進入優質高效農業、資源開發及深加工、大企業配套協作等有需求供給空間的領域。引導大中型非公企業發展新興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產業鏈上的小型微型企業實現產業集聚和抱團發展。
創新建設服務體系。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和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省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工業云平臺服務功能。探索中小微企業融資新模式和新渠道,完善企業融資服務體系。
挺起縣域經濟脊梁
推動縣域經濟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強縣域經濟整體實力。到2020年,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以上,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6%以上。
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扎實推進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特色產業鏈,構建糧食精深加工、畜禽深加工和綠色、有機特色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服務業,形成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培育壯大產業園區。統籌規劃建設、完善各類特色產業園區。運用市場化手段籌措資金推進園區建設,探索引進社會資本管理園區新模式,搭建和完善園區公共服務平臺。依托已建成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集聚,壯大產業規模。
推進縣域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縣域與墾區、林區、礦區、油區、邊區融合發展,推動交通等基礎設施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規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