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19日上午,由福建省氣象學會、福州市氣象局、福建農林大學團委及福州科技館聯合主辦的“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氣象主題活動在福州科技館舉辦,近千名市民及青少年學生參與活動,學習氣象和防災減災知識。
“叔叔,車頂上安裝的高桿是做什么用的呢?”“這根十米高的桿名叫風傳感器支撐桿,可以實時監測風向、風速,而配合氣象應急指揮車的其余設備,還能監測溫度、濕度、降水量、氣壓等氣象數據。”福建省大氣探測指揮中心技術員韓偉中耐心地向同學們講解。
據韓偉中介紹,這輛氣象應急指揮車是福建省氣象局在2009年采購的,價值300多萬元,是氣象部門在遇到突發自然氣象災害時,收集氣象信息數據的重要“武器”。“2015年福州舉辦青運會,這輛氣象應急指揮車參與24小時保障服務工作,在車內就可實現數據處理、衛星通訊和視頻會商,為氣象預報提供依據。”
此外,氣象局還現場展示3D模型氣象觀測車、人工影響天氣車等實體氣象儀器,并通過科普展板和宣傳材料介紹氣象常識。
“如何理解今年的主題?目前,全球海洋熱含量已創歷史新高,并正在增加熱浪、干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預示著未來更熱、更旱、更澇。”福建省氣象氣候中心鄒燕博士介紹說,面對氣候變暖帶來的挑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綠色發展的理念,比如選擇步行、自行車、公交車等綠色出行方式,使用環保購物袋等,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都有利于節能減排,增強氣候安全。
同時,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近十名青年志愿者也精心準備了氣象知識問答、氣象小實驗和手工制作“預報天氣的紙花”等互動游戲,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學生的踴躍參與。
福州科技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舉辦專業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氣象主題活動,目的是向社會宣傳氣象知識和防災減災知識,學會利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提高生態環保意識。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