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圍城”
多年來,乘著龐大市場需求與超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這股東風,國內建陶企業呈現出“野蠻生長”的發展態勢,大量的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經過10余年的時間迅速成長為行業巨頭型企業。
中國建陶產業歷經30余年產業化大發展,瓷磚生產龍頭企業在歷經終端布點、產品升級、品牌提升、渠道拓展等戰略布局之后,上市謀求更高、更大的發展似乎成為了企業繼續高歌猛進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從歷年來建陶企業上市的經歷來看,與其他行業上市公司大都風生水起的發展模式相比,建陶行業上市企業可謂命運多舛,不少企業陷入被摘牌、退市等境地。
雖然在中國建陶產業鏈內并不缺乏成功的上市企業,但這畢竟只是所有上市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少數派。
即便如此,行業內仍有許多企業不斷在為企業上市謀劃準備著,尤其是在2010年整個建筑衛生陶瓷領域就有5家企業成功上市。
對于上市而言,行業眾多企業有著全然不同的理解。
上市對行業企業而言,已然鑄成一座“圍城”,少數人在城內受盡冷暖酸楚,多數人則在城外看遍風光萬千。
“宿命”
近期以來,中國建陶產業鏈企業在資本市場最熱點的事件莫過于2015年10月的斯米克更名與2016年2月的東鵬控股發布退市公告了。
2015年10月19日晚間斯米克公告稱,經公司申請并經深圳證券交易所核準,公司證券簡稱自10月20日起由“斯米克”變更為“悅心健康”,證券代碼保持不變。
對于斯米克更名事件,有行業人士指出,這與瓷磚生產企業相對并不受國家政策鼓勵與股民關注有關,“悅心健康”的“悅心”和“斯米克”的雙品牌運營戰略,就是希望加入健康科技這一熱門產業,在股票市場更好地吸引資本。
多年來,中國建陶產業鏈之內的上市陶企,許多都陷入了“上市后銷售業績下滑或股市表現不振”的窘境,從2007年8月上市至今,雖然斯米克總體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但該公司在更名后堅持“悅心”和“斯米克”的雙品牌運營戰略,似乎再一次證明了以建陶產業作為主要業務或專一業務的上市企業仍舊沒能逃離前人遭遇的“宿命”。
無獨有偶,作為港股唯一一家上市的中國陶瓷企業,東鵬似乎也遭遇到了與此類似的煩惱。
2013年12月9日,東鵬控股在香港主板上市,兩年多來雖然東鵬公司每年的銷售業績都取得了良好的增長勢頭,但股票在港股市場的表現卻并沒有如公司的發展勢頭那般迅猛。
由于公司股票處于被低估的狀態,東鵬控股于2016年1月31日遞交了私有化報告,報告中表示有風投公司邀約商討東鵬控股私有化進程,并于2月3日發出公告。
公告顯示,主席何新明與MaxGlory“聯席要約方”已接洽公司,建議透過協議計劃就私有化提出附帶前提條件的可能收購建議,每股注銷價下限4.48元,較停牌前溢價31.76%。目前,何新明與MaxGlory分別持有公司股本31.07%及7.72%。
據了解,東鵬控股股票停牌價格為3.40元,于2016年2月4日復牌。當日漲幅最高為23%,收盤于3.92元,漲幅為15.29%。
而對于東鵬股票價值被市場低估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這除了與近年來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下滑,對全球資本吸引力下降有關之外,可能與陶瓷企業不受市場及股民關注有很大關系。
股市“圍城”
在中國建陶行業,瓷磚生產企業超過1000家,建陶行業產業化發展30余年來,總體呈現的仍是“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行業巨頭林立,但真正意義上的寡頭仍沒有出現,至今為止仍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0%。因此本行業嚴格來說相對于同行而言存在“大企業”,相對于整個市場而言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出現。
多年來,行業知名企業在上市后,無法突破市場占有率10%的瓶頸,成為了上市陶企陷入“上市后銷售業績下滑或股市表現不振”宿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股票漲與跌的基本原理就資金的流入與流出,資金流入越大,股票上漲概率越大;資金流出越多,股票下跌概率也就越大,而決定資金流入的重要因素就是關注度。瓷磚行業作為關注度相對較低的行業,在股票市場很自然地就成為了股民購買的“冷門”了。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政策對股票的影響更是長期性的。
某知名券商代表曾經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陶瓷企業和行業都認為陶瓷企業上市難是因為財務狀況的問題,這確實是個阻礙,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于建材行業被環保部歸為13個重點污染行業之一,在上市之前需要通過省環保廳的核查。
因此,眾多上市陶企在資本市場表現并不盡人意就不足為奇了。
企業上市,對其而言意味著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融資渠道,為企業發展壯大降低了融資成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企業上市則意味著一切經營數據、計劃的透明與公開,企業銷售數據、利潤狀況必須接受社會的監督,企業運營也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長期以來中國建陶產業內的企業幾乎都是一個個“封閉王國”,而上市后的操作模式很顯然無形中都加重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上市是一把雙刃劍,企業在上市之后如果無法將上市的優勢發揮出來,反而會受上市所累。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尹虹表示,正因為上市有利有弊,在中國建陶產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除了即使具備上市條件亦對上市無動于衷的企業之外,為了獲得上市的“益處”,有企業在不斷創造條件謀求上市;還有企業在成功上市之后切身體會到了上市帶來的“弊病”,又想退市。
資本市場對建陶產業鏈上的企業來說,似乎成為了一座“圍城”。
時代局限性
2010年,由于在新加坡上市后業績不斷下滑,行業某龍頭企業從新交所退市。據了解,該公司退市主要原因在于產品終端設倉環節出現了問題,其在終端設倉之后,由于管理出現問題,導致了經銷商發貨環節遇阻,終端銷售業績直接受到影響。
作為注重物流配送的產業,陶瓷設倉一直都是終端經銷商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而私營陶瓷企業要想做好設倉的管理,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管理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是需要建立在全行業管理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該企業當年終端管理現代化程度相對不高,并不只是其自身出現了問題,根源在于全行業整體終端倉儲管理能力水平不夠高。
企業上市之后,必須接受規范化管理與社會監督,對企業的運營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資本市場,更加需要與各行各業的優秀企業進行資本吸收方面的競爭,但是對中國建陶行業而言,2010年之前終端市場競爭相對較小,大部分產品優秀、品牌強勢的企業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之下,企業的發展依托的是強大的市場需求,全行業對于企業管理方面的提升相對較少,尤其是ERP管理系統更是相對較少運用,即使是代表行業最高發展水平的龍頭品牌,其管理水平與汽車、家電等行業的現代化、精細化管理水平相比亦存在諸多不足。
“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建陶行業私營企業管理相對不夠規范,行業發展模式粗放,這就是建陶企業上市之后大都遭遇困境的根源所在。”該名人士同時指出,這種不規范與粗放經營并非某一兩家企業的責任,而是彼時全中國陶瓷產業發展水平決定的,可以說是時代的局限性。
管理致勝
在建陶產業鏈之內,大多上市瓷磚企業都遭遇了程度不一的窘境,而在陶機制造領域,作為行業設備制造的領頭羊,科達潔能自2002年10月上市以來,一直保持了穩健的發展勢頭,并未走入建陶企業上市之后陷入發展低谷的怪圈。
據了解,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科達在上市之后,積極強化內部管理,一直以來企業的管理水平始終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同時期“上市公司”的標準。
科達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經過近6年的發展,于2002年10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時至今日科達已經成為了中國建陶產業鏈內上市最久的企業之一。
多年來,許多上市陶企都陷入了“上市后銷售業績下滑或股市表現不振”的怪圈,對此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營銷中心經理、監事會主席付青菊認為,這其中有著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就科達十三年多來的上市經歷來而言,不斷強化企業自身內部管理是公司上市以來每年都能取得長足進步的關鍵所在。
“小機場登機方便快捷但航班、客流稀少;大機場登機手續相對繁瑣但四通八達、航班密集。兩者的區別在于大而全需要強化管理才能保持良性運轉。”付青菊表示,企業既要做大又要做強是一件復雜的事情,這與大機場“管理致勝”同理。從2002年之后,科達每年都會以前瞻性眼光,對企業內部管理進行革新與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始終走在行業前列。
在建陶行業,優秀的企業往往代表的是本行業最先進的發展模式,不管是謀求上市還是始終堅持私有化,作為傳統制造業,產品品質始終是維系企業發展的根基。
付青菊介紹,雖然目前科達業務范圍日益廣泛,但公司的核心產品——陶機設備始終都是主營業務,科達在該領域也始終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這也是公司上市之后不斷良性發展的根本所在。
當然除了管理上的提升,付青菊表示這種提升是需要建立在產品的提升基礎之上的,科達作為設備制造企業,每年都會對設備的創新與提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始終將最新、最好、最有市場價值的設備提供給客戶。
“通過研發創新、對外收購等多種方式,縱向延伸產品鏈、橫向拓展跨界業務范圍,成為了科達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付青菊表示,上市初期,科達的市值約為2億元,產品主要以壓機和拋光線等瓷磚深加工設備為主;到今天,科達的產品鏈已經幾乎涵蓋了全部的陶機設備,并在石材、新型建材等設備制造領域扮演者重要角色,時至今日科達的總市值已經超過了95億元。
行業須顛覆傳統模式
近年來中國建陶行業雖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各企業都在終端進行著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但總體而言行業并沒有出現大規模倒閉的現象,更沒有出現規模化地兼并重組,從宏觀上而言中國建陶行業長期以來保持了內部的“生態平衡”。
“未來很有可能出現某些外部力量介入建陶行業,顛覆本行業的產業模式,打破建陶產業內部的‘生態平衡’,將大量企業從市場中淘汰出局。”佛山市金絲玉瑪裝飾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楊威威認為,這種外部力量可能來自于互聯網領域、金融領域的大鱷。
雞蛋從外部打破是滅亡,從內部打破則是新生。
同時楊威威強調,如果建陶行業能夠從內部打破本產業原有的粗放經營模式,就一定能夠獲得新生,也極有可能扭轉以往許多陶企上市遭遇業績下滑或股價不振的局面。
2016年3月1日上午,由佛山東鵬陶瓷、新明珠陶瓷、中國陶瓷城集團、佛山市陶瓷產業聯盟、藍源資本等5個股東共15家企業抱團發起的產業互聯網平臺——佛山眾陶聯產業平臺(以下簡稱“眾陶聯”)正式簽約啟動。
該平臺以“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從陶瓷供應鏈切入,以金融資本為驅動,以互聯網平臺為支撐,將各陶瓷企業的采購需求集中到平臺上,從而構建B2B+O2O的陶瓷產業鏈全球性集采平臺,消除中間環節,提升了產業效率與產業資源的集中度,同時參與各方還將分享到平臺所帶來的供應鏈金融、大數據開發、資金池、資本市場回報等多重收益,從而提升了平臺上集聚的陶瓷產業鏈整體盈利水平,增強產業發展活力,最終構建陶瓷產業上下游協作共贏的生態系統。據佛山市商務局預計,眾陶聯平臺運行第一年,預計參與產業鏈企業產值將達1000億元。
而佛山眾陶聯產業平臺的成立只是互聯網與金融界介入建陶產業的模式之一,其作為建陶行業龍頭企業主動求變的典范,未來其極有可能對建陶產業生產、運營的傳統模式帶來顛覆性的革命。
打破“圍城”
“圍城”外的陶企蠢蠢欲動,謀求進城;“圍城”里的陶企則自感有心無力,意欲出城。這就是長期以來中國建陶行業上市的“圍城”,
未來,建陶企業上市是否還會重蹈前人覆轍?行業企業上市的“圍城”該如何打破?
在幾天的走訪中,受訪者紛紛表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與行業環境之下,不管一家企業是否謀求上市,其都必須改變以往粗放的經營與管理模式,在產品上堅持創新、在運營上以現代化、精細化管理模式為基礎,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等新工具,不斷探尋建陶品牌發展的新模式。
中國建陶產業企業管理水平將隨著競爭的不斷白熱化而獲得快速提升,無法獲得提升的企業只有陷入被淘汰出局的境地,未來行業仍將可能有諸多企業走向上市,隨著整個行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達到“上市公司”的標準,行業上市企業“上市即陷入低谷”的局面將越來越少見。
也只有進入上市“圍城”的企業充分具備優秀的資本運作與企業管理能力,在資本市場具備自由成長的能力之后,這種“圍城”里的尷尬局面才有打破的可能。
未來本行業的整體水平也將不斷得到提升,業內具有“上市公司”水準的企業也將越來越多;同時對于過往在上市道路上遇到挫折的企業,必須用敬佩的眼光來看待,畢竟其彼時代表的就是中國建陶行業最高的水平,雖然這種水平在行業之外還顯得不夠耀眼,但這不是其自身的弊病,而是本行業時代的局限。中國建陶行業的不斷進步,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上市陶企”的眼界大開與孜孜不怠。
更多資訊請關注建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