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實際二者有同有異。共同點是智能制造。
走向工業4.0的過程,會否“理想化”?
德國“工業4.0”實質上是“信息化+自動化”,側重技術和模式;《中國制造2025》側重產業和政策。
側重點就是取舍,無所謂好壞,只與國情有關。那么,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一分子,中國制藥裝備業將如何表現呢?
不妨先看一下我們對智能制造制定的量化指標:
到2020年,我們的運營成本要降低30%,生產周期要縮短30%,不良品率要降低30%;到2025年,運營成本要砍一半,生產周期要縮一半,不良品率要降一半。
滿足這個條件的,才能叫“智能制造”。因此,中國制藥裝備業要想進入“新時代”,這些指標是必須達到的。
當然,指標達成的過程,是一個“眾人劃槳開大船”的過程:需要政府宏觀調控,需要行業協會業務指導,更需要企業奮發自強。
除了硬指標,軟指標也不可忽視。“工業4.0”與前三次工業革命最大的區別就是:
不再以制造端的生產力需求為起點,而是將用戶端的價值需求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出發點;改變了以往工業價值鏈從生產端向消費端、從上游向下游流布的模式。
簡單說,就是制藥裝備生產企業要學會“看人下菜碟兒”——從用戶端的價值需求出發,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多數企業都這么干了,都以此為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目標了,那么勢必可以推動整個制藥裝備產業鏈的協同優化,大家跑步進入“新時代”。
上述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德國“工業4.0”白皮書提出:智能工廠具備生產個性化定制產品的能力。這不僅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企業響應市場和用戶的能力。
做到這一點,就會帶來重要的經濟收益。由此可見,“個性化定制”勢必成為推動“工業4.0”航船的一股東風。
但是,要實現個性化定制,要帶來經濟收益,光靠工具中的智能工廠還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找到“源”。
如何不再大海撈針般地去找源呢?這就要靠互聯網了。
在互聯網世界里,我們就可以快捷地、低成本地將用戶、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供應商等聯結在一起,形成新的企業生態網絡。
屆時,企業基本上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軟硬兼施”都做到了,就等于進入“工業4.0時代”了嗎?未必!還得有整合!
“工業4.0”的框架里,沒說新技術的引進,而是強調了通過網絡與信息物理生產系統(CPPS)的融合,來改變當前的工業生產與服務模式。
從內容來看,“工業4.0”的框架主要有兩大塊: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可見,中國政府提出“兩化融合”,是與時俱進的一大體現!
做好了軟硬資源的融合,就等于把智能化、信息化、“綠色生產”推至制造業變革的門檻了,“工業4.0”就欠臨門一腳了。
但是,還需要人才。麥肯錫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2020年,中國將需要1.42億名高技能人才,尤以3D設計、機電等核心技術人才的缺口為大。
居里夫人說:生活可以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工業4.0”是個理想,但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能“理想化”。畢竟,中國工業結構還有待完善,制造業轉型還在陣痛。
但無論如何,中國制藥裝備業要往這個方向走。
更多資訊請關注運動控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