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制造業重鎮張家港:企業智能化轉型顯成效

時間:2016-02-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江蘇張家港市堅持“智能化升級傳統產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雙輪驅動,夯實技術支撐,拓寬融資渠道,助力企業智能化轉型初顯成效。從“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差的奧秘耐人尋味。

新常態下,中國制造進入結構調整陣痛期,智能化成為工業經濟新的突破口。然而,關鍵技術缺失、專業人才匱乏、融資渠道窄、市場掌控力弱等現實問題將傳統制造企業推入不想改、不會改之困境。江蘇張家港市堅持“智能化升級傳統產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雙輪驅動,夯實技術支撐,拓寬融資渠道,助力企業智能化轉型初顯成效。從“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差的奧秘耐人尋味。

鎖定兩大戰略支點

張家港是全國制造業重鎮,擁有冶金、紡織、機電、化工、食品等傳統支柱產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儀器儀表、化學制品等先進制造業,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2014年工業總產值達5630.85億元。近年來,受產能過剩等宏觀經濟因素影響,制造業面臨日漸緊迫的轉型壓力。

張家港市委書記姚林榮表示,張家港發展智能制造既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亦有刻不容緩的現實需求。政府和企業要協同推進傳統支柱產業智能化升級,同時發展高端智能裝備,構建藍海產業,刷新張家港制造業圖譜。

創建于1956年的江蘇東渡紡織集團是張家港傳統支柱產業智能化升級的縮影。“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東渡紡織集團黨委副書記徐艷說,過去企業采用手工排料制板,效率低、能耗大;自從引進智能設計軟件后,效率提高10%~15%,能耗降低10%。

采用先進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出具有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的高端智能裝備,是張家港推進智能制造的另一主攻方向。從事液體食品包裝的江蘇新美星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建鋒介紹,企業的無菌包裝數字化車間涵蓋了全球液體食品尖端智能化包裝技術,推動我國高速PET瓶液態奶無菌包裝技術實現質的飛躍,縮短了我國高端液體包裝裝備與國際一流設備的差距。

憑借高端、高質的智能化產品,新美星相繼成為可口可樂、達能、雀巢、娃哈哈、康師傅等國內外知名飲料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目前,新美星生產的飲料、酒類等系列液體冷熱灌裝生產線,已獲得30余項“中國第一”,推動整個行業由手工、半手工時代向全自動時代過渡。

政府變身“夢想保姆”

發展智能制造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而其中,政府作用的界定和發揮至關重要。對此,姚林榮打了一個形象比喻,張家港市政府如同企業身邊的“夢想保姆”,助力企業實現“數字車間”“智能工廠”“智慧企業”夢想。

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是大多企業推進智能制造面臨的攔路虎,張家港為企業提供三大嫁妝,破解智能化升級“三缺”難題。

嫁妝一:張家港市中小企業發展與服務聯盟。2014年8月,張家港市中小企業發展與服務聯盟成立,為全市中小微企業提供政務代理、科技創新、技術檢測、融資擔保、法律咨詢、商務平臺建設等服務,發揮“娘家”作用。

嫁妝二:高水平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圍繞全市智能裝備、智能電網、節能環保、鋰電等新興產業,張家港推動建設十大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全國領先的高水平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破解技術難題。

嫁妝三:合作交流平臺。張家港印發了《2014年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化項目對接信息匯總》《2014年張家港市相關產業上下游企業合作需求匯總》和《科技成果項目選編》,為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的68項產業化項目、相關產業上下游企業的70項產品、26家國內重點高校院所的166項最新科技成果項目和107項企業的技術需求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張家港還引進了哈工大張家港研究院、清華大學智能電力研究院、蘇大工研院等機構,實現產業、企業需求與研究院技術優勢的精準對接。“2014年10月,由我院自主研發的拉絲模清洗分選自動化改造系統交付駿馬集團,這一系統利用機器人視覺技術,改變了人工辨別模具代碼的傳統做法,實際生產中減少人工30%以上。”哈工大(張家港)智能裝備及新材料技術產業化研究院項目部副部長陸源說,雙方合作的鋼簾線物流自動化改造項目正在論證中,同時開展智能裝備相關技術合作的企業還有張家港宏寶集團、張家港國泰集團和沙鋼集團等。

人才資源鍛造技術競爭力

張家港始終將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捆綁”在一起,該市立足產業智能化轉型需求,引進創新型人才和先進技術,形成技術武裝人才、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環。

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企業往往陷入不會改的技術困境。張家港圍繞重點產業,搭建“檢測——標準——研發”三位一體的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位于沙洲湖科創園的哈工大(張家港)智能裝備及新材料技術產業化研究院,2014年投運以來,依托哈工大的學科優勢和張家港市政府的資源優勢,先后孵化出哈工藥機、哈工機器人等高新技術企業,并與駿馬集團、國泰酒店就智能裝備相關技術達成合作協議。“研究院開展企業關鍵性技術難題、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為企業發展智能制造提供技術支撐的同時,也增強了研究院的研發實力。”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躍說。

以人才引領社會經濟發展,這是人才引進的題中之義。2013年,張家港在全國率先推出“人才項目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打破人才數量崇拜,形成“人才項目引進—篩選優良種子—培養產業轉型升級活力因子”的科學生態系統。截至目前,張家港自主培育“千人計劃”人才11名,引進“千人計劃”專家產業化項目82個。到2015年底,全市新增領軍人才團隊85個以上、“姑蘇”以上人才25名左右、“千人計劃”專家產業化項目35個。

張家港還注重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建立“訂單式培養”“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對接機制,實現人才與企業“嫁接”式發展。東渡紡織集團與蘇州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建立企業研究生合作站,共同開展紡織服裝精細化智能生產管理系統的研究。2013年東渡紡織集團與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共

同建立的生態紡織服裝研發檢測中心,已實現發明專利8項,其中雙方共同研發的熒光面料投入生產后取得較好效果。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最終激發人才的活力因子,才能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著。”姚林榮說。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