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6月17日舉行的常務會議上指出,部署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發揮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多重作用,會議決定,通過調整結構、盤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資,重點投向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等,帶動更多地方和社會投資。電力能源投資是基礎投資,緊貼用戶的配網投資長期都相對滯后,而農村電網又更薄弱。在電力產業鏈里,投資配網對消費的拉動應該最大。
會議決定,一是通過調整結構、盤活存量,增加安排中央投資,重點投向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糧食倉儲設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等,帶動更多地方和社會投資。二是在加快推進水利、中西部鐵路等7類重大工程包建設的基礎上,積極籌劃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4類新的工程包。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項目等貸款審批。促進有效投資持續增長。
會議指出,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事關千百萬住房困難家庭生活改善,是惠民生、穩增長相互促進的重大舉措,必須在已有成效基礎上邁出更大步伐。會議決定,按照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部署,實施三年行動計劃,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同步規劃和建設公共交通、水氣熱、通訊等配套設施。會議要求,要加快審批,做好土地征收、補償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農村危房改造補助由縣級財政直接發放到戶,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推動市縣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并列入財政預算,對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級政府代發地方政府債券予以支持。鼓勵以特許經營等方式開展市場化融資,支持加大信貸投放。加強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讓住房困難群眾盡早搬入新居。
由于管理考核導向等原因,配用電領域投資一直滯后于主電網投資,造成了國內配用電設施相對落后的現狀,特別在農村與邊遠供電區域。產業鏈中,配用電投資對消費拉動作用最大:在現行電力體系下,從發電、輸電到配用電的環節中,貼近用戶的配用電領域,投資建設對社會消費的拉動最明顯。
在1998-2002年期間,中央政府也推出過以農網改造為主的配網投資的大工程。在那一輪配網投資中,基本解決了農村電網嚴重落后的問題,基本完成了對鄉電網的極其混亂電價體系的治理。對全國特別是農村電氣化水平的提升,對家電的大普及,起到巨大的作用。
低壓電力裝備仍然過剩,行業經營壓力大。電力裝備總體仍呈過剩狀態,低壓電力裝備由于門檻相對較低,過剩程度更嚴重。由于電網下游建設進度放緩,電力裝備全行業經營壓力增大,從年報及一季報看,現金流急劇惡化,經營先行指標也連續幾個季度持續惡化。預計以國內電力行業為主要客戶的企業,經營壓力都比較大。繼高鐵、核電后,電力裝備特別電網領域的投資刺激呼聲越來越高。
依照能源局口徑,國網、南網加上地方電網2009年110kV及以下的投資(可近似理解為全國配網投資),已達到1916億,2014年應接近3000億。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業內有人士推測,后續農網的投資是偏溫和的刺激。
配電網下游主要為低壓裝備企業,涵蓋表計、低壓開關、變壓器、保護與監控系統等子系統。由于低壓裝備企業參與者眾多,各環節在投資刺激下彈性差異可能比較大。
與線纜、桿塔等沒有動作的產品不同,一次設備中低壓開關等設備門檻相對較高,設備本身的重要性也更高,有一定彈性。低壓開關、保護與監控企業可能相對受益較明顯。
保護與監控為二次產品,屬于電力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業務領域,門檻較高,參與者少,競爭格局較穩定。并且,低壓的二次領域,外資還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國內企業在低壓二次領域還有一定的國產化空間。
配網自動化是系統性產品,在主站、子站、終端的整個系統中,盡管單做終端的企業較多,但具備主站、主站能力,有能力提供這類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更少。因此,配網自動化企業有望從中受益。
低壓元器件是低壓成套設備中的重要上游,目前外資優勢明顯,國產化空間巨大。在下游競爭依然激烈環境下,已經完成國產化的成套企業,將加快元器件上游的國產化步伐。同上一次農村電網大投資一樣,此次投資,有希望再次推動元器件的國產化。元器件企業有望迎來又一次國產化機會。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氣連接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