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加入了一場將影響全國創新格局的競賽。
“珠三角九市要按照示范區布局找準定位,形成分工互補的區域創新整體,共同將珠三角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16日,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召開,在省委、省政府的布局中,佛山肩頭任務不輕。大會提出,佛山要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建設中發揮帶頭作用。在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中,這座制造業大市也將承擔一系列獨特功能。
在中國城市中,佛山正努力成為以創新驅動傳統制造業轉型的代表。本月初,佛山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表現剛剛獲得國務院表揚。然而,與其他城市一樣,佛山飛速進步的創新體系,同樣存在短板。“最大的不足在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少。”在全省大會的分組討論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說。
創新必將是佛山今年發展的主軸。在區域競逐的緊張態勢下,圍繞創新的優勢與短板,2015年底獲批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佛山,將交出怎樣的答卷?
佛山之長:裝備制造、“互聯網+”
廣東要求佛山裝備制造為珠西帶頭
創新事關廣東發展前途命運,而包括佛山在內的每一座珠三角城市的表現,都將影響到這場戰役的勝負。
16日,省委、省政府在廣州召開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落實好“1+1+7”區域創新格局,珠三角九市要按照示范區布局找準定位,形成分工互補的區域創新整體,共同將珠三角打造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
作為廣東制造業的主戰場之一,佛山被賦予多重任務。大會提出,佛山作為制造業大市,要進一步發展裝備制造業,推動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中發揮帶頭作用。
這其中,對佛山裝備制造業的要求,與2014年胡春華在佛山調研裝備制造業時提出的要求保持一致。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上再次提及對佛山在裝備制造業的定位,是一種明確肯定,讓人看到了佛山裝備制造業日益穩固的“江湖地位”。
通過近兩年來的努力,佛山在裝備業的表現已獲國家肯定。2月初,國務院發布2015年大督查情況通報,佛山依托智能制造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以數控裝備、3D打印和工業機器人為重點的智能裝備制造業,2015年裝備制造業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58.7%。
以智能為特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是佛山創新體系中的優勢所在。但廣東對佛山的期望遠不止如此。在大會上,《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6年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正式發布,該文件中提及眾多全省創新工作部署,其中在積極推進理工科大學建設、“互聯網+創業創新”、科技金融、建設國際創新平臺等領域均涉及佛山。
佛山創新之長不僅在于裝備制造,還表現在為廣東“互聯網+”領域探路,2015年創下了多項全省、全國第一。《工作要點》提出,深入推動“互聯網+創業創新”,推進佛山、東莞等地“互聯網+創業創新”試點工程。
科技金融也是佛山近兩年表現突出的領域。《工作要點》提出,要建設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支持佛山市南海區建設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
待補短板:GDP全省第三高企量第四
今年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1000家
從裝備制造業到“互聯網+”、科技金融等佛山表現突出的背后,是當地更加系統的創新成績。
“去年佛山工業投資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在全省位居首位,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長93.78%,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創新投入也超過了全省平均水平。”在16日的分組討論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肯定去年創新驅動成績,同時表示佛山去年GDP實現8.5%的增長,與企業的創新驅動有直接關系。
但另一方面,佛山創新體系中尚有不足。事實上,整個廣東的創新發展也仍存在短板。16日的大會指出,全省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制造業企業不足10%,相當部分的制造業和服務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環節。此外還有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
與整個廣東一樣,在佛山日新月異的創新體系建設中,也存在待補短板。劉悅倫說,“佛山最大的不足在于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少,全省排名第四。”
2015年,GDP居全省第三、緊追廣深的佛山,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卻沒有和其經濟實力排名相匹配,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劉悅倫分析,“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不愿意申報。從這個角度而言,也要加大引導力度,改變觀念。2016年,佛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要達到1000家,到2020年達到1600家。”
他直接點名經濟大戶順德,“順德高新技術企業太少,順德經濟總量比很多地級市還要多,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高。這個短板我們要承認。”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同為佛山制造業重地的南海,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也還有很大挖潛空間。2015年,佛山市出臺了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項行動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討論中,佛山市市長魯毅也表示,圍繞高新技術企業相關工作,佛山市政府將狠抓落實,列出明細的責任點,分工到各區、各個職能部門,一項項對標之后抓好落實。
“1+1+7”中的佛山特色
民企與樞紐角色將成兩大看點
從另一視角審視佛山創新的短與長,發展裝備制造業與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都已被納入佛山對民營經濟的支持體系中。
2015年底,佛山獲批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梳理落實40條舉措提振民企信心,推進供給側改革,為制造業轉型探路。在40條舉措中,“促創新”本身就是方向之一,具體包括建設中國互聯網+智能制造試點城市、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培育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等,其具體內容均指向對民營企業創新創業的激勵,并與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透露出的方向一致。
佛山政府對民營企業創新的重視已上升到歷史新高度,即將成為貫穿佛山創新工作、政府投入、政策制定的理論基調,也將是佛山創新體系的特色之一。
“供給側改革,說到底就是企業的創新驅動。如果企業不能依靠創新,拿出高質量的產品,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供給、創造,釋放新的需求,那么供給側改革就是一句空話。企業提供有效供給,根本上還是創新驅動。”在16日大會的分組討論中,劉悅倫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