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空降兵對基于裝甲人員輸送車的新型反坦克機器人系統進行了測試。聯想到不久前,俄羅斯“天王星9”多功能機器人戰車發射反坦克導彈的畫面,很多人不禁關心,到底什么是反坦克機器人?它能否代替真人士兵在反坦克作戰中大顯身手?就這些話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裝甲兵工程學院兵器工程系的林海副教授。
“關于反坦克機器人尚沒有明確權威的定義。從功能和用途的角度看,反坦克機器人是主要用于攻擊坦克裝甲車輛的地面無人作戰裝備,而‘天王星9’機器人戰車等則具有多種作戰功能和多種目標打擊能力,兩者不能完全等同。現階段,反坦克機器人還難以代替真人士兵在反坦克作戰中發揮明顯的作用。”林海說。
二戰期間,在諾曼底抵抗登陸作戰中,德軍曾動用大批遙控操縱的“巨人”微型坦克,主要用于對付盟軍登陸的坦克。這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機器人。
此后一直到1988年,美國陸軍與格魯曼公司簽訂了一項耗資400萬美元的合同,研制了新型反坦克機器人。這種名叫“遙控機動反裝甲平臺”的機器人很像一輛小汽車,但比高爾夫車(長1.8米、寬1.2米、高1.4米)還小。近幾年,各國軍方開始大量試驗和驗證無人作戰平臺和裝備,但這些新型地面無人作戰裝備尚未投入實戰。
去年5月,《俄羅斯報》的一篇報道稱,“鈾”式多功能履帶機器人成功通過全軍試驗場的綜合測試。在演習的末段,它使用反坦克導彈摧毀了敵方坦克。那么,是否在作戰機器人上簡單加裝反坦克導彈即可替代反坦克機器人呢?林海并不這么認為,他指出,反坦克機器人有其明確的使用目的和目標(用途),從功能和外形設計上有其獨特性,對承擔任務進行了相應優化。它應具有自動駕駛、自動搜索識別目標、自動控制武器瞄準發射彈藥的功能,以及一定的防護(防槍彈、彈片)能力,必要時,還應具備與后方作戰人員進行數據傳輸和通信的基本功能。另外,還應逐步具備隱身的性能,以及對目標毀傷效果、戰場環境和戰場態勢感知、分析與判斷的功能。
“因此,反坦克機器人并非是在作戰機器人或無人作戰平臺上,簡單裝備反坦克導彈或其他新型武器彈藥即可實現的。兩者使用目的不同,并不能互相取代。”林海說。
那么,現階段反坦克機器人能否代替真人士兵在反坦克作戰中大顯身手?林海介紹,與由人直接操作的武器裝備相比,無人作戰裝備具備多種優勢,但其劣勢也很明顯:一是其自身尚不具備對目標毀傷效果和作戰效果的感知、判斷功能;二是對戰場環境和戰場態勢感知、分析與判斷的能力,以及敵我識別能力還難以達到和替代人的智能水平;三是持續作戰的時間比較短。
“鑒于無人作戰裝備存在以上共性的不足和尚未全面攻克的技術難題,現階段,反坦克機器人還難以代替真人士兵在反坦克作戰中發揮明顯的作用。然而,反坦克機器人仍將像其他無人作戰平臺的發展一樣成為一種趨勢。”林海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