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外媒:機器人未來對貧窮國家破壞力最大

時間:2016-02-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英媒稱,分析顯示,自動化和機器人的進展將對世界最貧窮國家產生最大破壞效果,埃塞俄比亞85%的工作崗位面臨被剝奪的危險。

英媒稱,分析顯示,自動化和機器人的進展將對世界最貧窮國家產生最大破壞效果,埃塞俄比亞85%的工作崗位面臨被剝奪的危險。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2日報道,美國花旗銀行(Citi)和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尼泊爾、柬埔寨、中國、孟加拉國和危地馬拉等國家面臨最嚴重的“過早去工業化”風險。

“國家的收入水平和易受自動化影響的程度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負相關性。”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技術與就業項目聯席主任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BenediktFrey)說。

報道稱,這一研究結果發表一周前,世界經濟論壇(WEF)表示,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其他技術變革的發展到2020年將造成全球逾500萬人失業。

圍繞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的辯論迄今聚焦于發達世界,牛津大學馬丁學院2013年的分析得出結論,未來20年里,美國47%的工作崗位將受到自動化的威脅。

然而,該學院的后續分析似乎表明,發展中世界將受到更大的沖擊。當前,在農業和制造業等可貿易部門,低收入國家相對高工資國家具有成本競爭優勢。

上述研究報告辯稱,隨著機器人取代工人,低收入國家將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喪失這種優勢,與高工資國家在成本方面不相上下。此外,窮國當前的低工資水平意味著,它們有更多很容易被自動化、最終將被取代的工作崗位。

“盡管發展中世界的許多工作是可以自動化的,但由于廉價勞動力供應充足,自動化尚不劃算。”該報告表示。

報道稱,此外,這份題為《TechnologyAtWorkv2.0》的報告主張,自動化的崛起和3D打印等技術的發展,將鼓勵企業把制造業務遷回本國。

該報告聲稱已看到了這一趨勢的初步跡象,全球供應鏈碎片化的速度開始放緩,在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逆轉。報告稱,2011年,菲律賓、中國和馬來西亞為了出口制成品而在國內市場采購的投入品比例高于2005年。

盡管如此,報告作者主張,北美將成為這一回遷趨勢的大贏家。作為之前離岸外包浪潮的主要受益者,新興市場將成為顯而易見的輸家。

這一點,加上制造業的效率越來越高,勞動密集度隨之降低,都令人擔憂許多發展中國家將遭遇“過早去工業化”。

表示,更糟糕的是,盡管發展中國家可能比富裕國家更晚感受到自動化的全面沖擊,“但在那些消費者需求非常低和社會保障網絡不健全的國家,這種沖擊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壞效果。”

在那些仍有大量小規模農戶的新興國家,從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到資本密集型生產的轉型會產生問題,尤其是因為農業本身容易提高自動化程度。

“僅僅把工人從農業轉移到制造業,未必是通往繁榮之路。在中國,使用一臺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已縮短到2年。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令人吃驚的發現。”弗雷表示。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