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5年社會用電量的公布,用電量增速下滑的同時,火電裝機逆勢增長的顯著趨勢再次引發市場關注。但是火電是否真的能逆襲,亦或是在逆襲的道路上需要注意解決什么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國家能源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555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較2014年回落了3.3個百分點,增速為1974年以來年度最低水平。
盡管用電量下降不能簡單等同于經濟疲軟,不過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針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各項措施正在發生作用: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5%,增速較2014年回升了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4%,增速較2014年下降了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5%,增速較2014年回升了1.1個百分點。
其中,產能過剩矛盾相對突出的粗鋼、生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分別下降2.1%、3.3%、4.7%和7.5%,相應電力需求明顯下降。2015年前三個季度,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比重同比降低0.9個百分點。
在電力消費放緩的情況下,用電結構也比較合理。按照中電聯的數據,第二產業用電比重由2011年的75%下降到2014年的73.6%。2015年前三個季度進一步降低1.3個百分點,其中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比重同比降低0.9個百分點。
用電量數據勾勒一組轉型進行時曲線的時候,另一個需要重視的數據是:綜合各類機組發電利用小時等多方數據來看,“十三五”期間,用電量下滑,火電機組過剩將成為電力行業的“新常態”。
電力過剩在2015年已經是不斷被提出并討論的問題。在去年底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介紹,預計2015年國家能源消費總量43億噸標煤,同比增長0.9%,是1998年以來最低增速,能源消費換擋減速趨勢明顯。
努爾˙白克力稱,“傳統能源產能過剩矛盾加劇。煤炭可能會面臨產能長期過剩的局面,電力過剩的苗頭也越來越明顯。”
火電項目新增規模較大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煤炭產業的嚴重過剩,2012年下半年以來,煤炭產能過剩,市場需求又不足。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目前國內各類煤礦產能相加已經超過50億噸,而2015年的煤炭消費量僅為35.1億噸,價格大幅下跌。這直接導致了煤炭價格一路走低,如今,煤炭價格從2009年的每噸1000元跌至2015年每噸不到400元。即便如此,國內煤企寧愿打價格戰也不愿意減產,陷入了虧損的惡性循環。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