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與平安銀行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將以“基金+平臺”合作模式,共同籌建2000億元規模的電子信息產業基金,搭建集政府、協會、金融、創業團隊、創客、用戶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共同致力于推動制造強國與網絡強國戰略的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副主任陶少華、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子學、平安銀行總行行長邵平出席儀式并致辭。
建立產融對接工作機制
陶少華在致辭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的要素驅動正在向創新驅動轉變,創新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支持重點大型制造業企業開展產融結合試點。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要研究制定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產融對接方案,選擇一批城市和大型企業開展產融結合試點。近期,工信部、銀監會決定建立產融對接工作機制,實現信息交流共享,強化政策協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促進產業與金融協調發展、互利共贏。電子聯合會與平安銀行的此次合作有利于雙方優勢互補,將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入到電子信息企業中。下一步,工信部將關注和支持雙方合作不斷深入,希望創造更多豐碩的成果,形成一些可復制推廣的成功經驗。
推動行業供給側改革
周子學指出,總的來看,“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長足的進步,但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審視,行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行業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企業分化走勢明顯。目前行業內的大型企業和新興領域企業,發展態勢較為良好;但部分傳統領域配套型中小企業面臨的轉型壓力較大,特別是資金短缺壓力突出。
周子學表示,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而高端制造業供給不足。增加高端行業供給應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行業,電子信息行業是目前發展態勢較好,很少有產能過剩的領域,其中,比較典型的是集成電路行業,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184億美元,供給嚴重不足。根據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現狀,可做未來5年基于中國市場的投入產出推算。目前我國設計、封測、制造等全產業鏈中,制造業產出約占全產業鏈三分之一左右,由于制造業是重資產行業,其投入最大,約占全產業鏈投入的三分之二。按照最先進的制造業企業經驗數據,制造業每產出1元,需要3元的投入。在此基礎上,假設5年后中國企業集成電路自行供給份額達到目前進口額的一半,即產出達到約1100億美元,那么制造業的產出約為400億美元,而投入需要約1200億美元,即約7500億元人民幣。從全產業鏈看,資金總投入需達到11000多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國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核高基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由于正處于發展期,資金需求量極大。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電子信息領域,而推動重資本型電子信息領域快速發展的重點在于解決企業的資金需求。
周子學指出,電子聯合會與平安銀行的戰略合作,旨在為企業搭建高效、便捷的融資平臺與渠道,爭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資金需求,保障電子信息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這將是一次滿足電子信息企業的融資需求,推動電子信息行業供給側改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積極嘗試。
邵平表示,為更好地向中國電子信息行業提供“集約化、專業化、投行化、綜合化”的優質金融服務,推動電子企業提質增效、成功轉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平安銀行除在全國銀行中率先籌建電子信息產業金融事業部之外,這次與電子聯合會開展戰略合作,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電子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化并擴大與行業社會組織的合作,助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電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