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鋼結構建筑是解決鋼鐵去產能的金鑰匙

時間:2015-12-2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作為“十三五”規劃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正在醞釀重拳治理產能過剩問題,將加快建立更為有效的退出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對于傳統制造業中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行業,去產能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作為“十三五”規劃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正在醞釀重拳治理產能過剩問題,將加快建立更為有效的退出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對于傳統制造業中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行業,去產能將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提出4個“殲滅戰”,其中就包括產能過剩。近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通過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

市場需求倒逼鋼鐵企業轉型

最新數據顯示,納入鋼協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中,1月至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386.38億元,其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101家大中型鋼鐵企業中48家虧損,虧損面擴大至47.5%,平均銷售利潤率-1.5%。從上年末至今年12月,中國鋼鐵停產產能達到6435萬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鋼鐵產能已經接近12億噸。

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現狀下,面臨的卻是全球需求的低迷。中國冶金工業規劃院最新研究表明,預測2015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68億噸,同比下降4%,預測2016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48億噸,同比減少2000萬噸,同比下降3%。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產能過剩最嚴重、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市場需求的疲軟倒逼鋼鐵企業轉型,去產能、去庫存、調結構、促升級,成為鋼鐵行業改革的當務之急。2013年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曾指出,要落實“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推廣輕鋼結構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穩步擴大鋼材、鋁型材等市場需求”等任務。

近日也有媒體報道,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10月份舉行的中共五中全會上提出,中國應當出臺相關規定,將建筑物中的鋼材使用量提高兩倍,以緩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鋼鐵行業去產能已迫在眉睫,鋼鐵企業在響應轉型升級中,積極把握市場機遇,探索與下游鋼結構建筑的合作,興許將迎接新的曙光。”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董事長單銀木表示,作為鋼鐵行業下游產業的鋼結構建筑在被國家大力倡導和推廣的市場環境下,用鋼量將日益增加,鋼鐵企業在困境中探索與鋼結構建筑的合力,將為鋼鐵企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鋼結構建筑創新發展鋼鐵謀求新變革

鋼結構建筑作為近年來才開始現身于大街小巷的建筑行業“新秀”,發展迅速,占建筑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其對鋼材需求的缺口也引起了眾多企業的關注。據了解,去產能的重點省份之一的河北,在當地政府的積極支持下,河北世人美石、鋼山集團分別在2014年、2015年與杭蕭鋼構就“鋼管束組合剪力墻結構住宅體系”進行全面技術合作,實現了鋼結構企業和房地產企業跨界合作,不僅為當地房地產企業轉型提供了新的路徑,也將有助擴大鋼材需求,為河北鋼鐵“去產能”打開新的“消化”通道。

鋼結構是名副其實的用鋼“大戶”。據業內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間,我國鋼結構用鋼量約達5000萬噸;到“十三五”末,鋼結構建筑用鋼量可提高至7000萬噸。如果加上政策和行業的協同發力,預計屆時鋼結構用鋼量可突破1億噸。目前傳統建筑傳統建筑用鋼量在每平米50公斤左右,鋼結構建筑用鋼量每平米70-100公斤。可見,利用鋼結構創新發展綠色建筑,對化解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無疑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毫無質疑,鋼結構建筑近些年的快速發展正在為鋼企承擔著分量越來越重的市場需求,而鋼企與鋼結構企業的聯手在整體市場需求疲軟的背景下,賦予了鋼企越來越多的“想像力”。

在鋼結構領域,杭蕭鋼構不僅能夠在廠房鋼結構、大跨度空間結構等鋼結構建筑工程承建中,大量使用鋼材,緩解鋼鐵產能過剩,而且能在更多的由杭蕭鋼構自行設計研發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鋼結構住宅工程中,從制作到施工建造等全方面使用鋼材,市場需求可見一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居于首位。杭蕭鋼構響應創新的理念,在技術創新之路上不斷前行的同時,繼續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協調發展,實現綠色經濟發展。”單銀木介紹說。

業內人士表示,鋼鐵企業與鋼結構企業多層面“聯姻”,也符合了鋼企轉型個性化服務的轉型思路,有利于鋼企化解過剩產能,并向服務型定制化方向進行轉型升級,從而避免與價格市場的“直接交鋒”,探尋鋼企“差異化競爭”道路。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