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率降至6.9%,創2009年以來的新低,伴隨著世界經濟整體低迷形勢的持續和國內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中國經濟在結束三十多年高速增長后換擋進入長期中高速發展期已成為共識。
截至今年10月末,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8632萬平方米,達到歷年最高值,同時,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3.9%,房地產竣工面積同比下降4.2%,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3.8%。土地成交總額5794億元,同比下降25.2%。這一系列數據表明房地產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轉入賣方市場。
在經濟增速下滑、房地產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與房地產行業有著緊密聯系的電梯行業也迎來了寒冷的冬天。行業內問題突出,行業調整和大洗牌過程在加速進行。
產能嚴重過剩缺乏核心競爭力
12月4日發布的《2015年四川省電梯行業報告》顯示今年我國電梯總產能將突破140萬臺,是全球市場需求總和的1.3倍。產能嚴重過剩。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梯生產國和消費國,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電梯生產量達到70.8萬臺,電梯保有量已突破350萬臺,國內電梯整機制造企業已達近600家,而這其中以三菱電梯、日立電梯、奧的斯電梯等為代表的少數外資品牌占據市場的70%以上,然后除去少數優秀民族電梯企業外,更多的是以大量的中低端中小民營企業為主,其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競爭力,價格戰競爭激烈。在利潤的壓榨下,只有靠偷工減料維持,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在如今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市場增量有限,持續的惡性競爭加速行業洗牌過程,每年退出整機制造領域的小企業都在10多家以上。
維保走過場從業人員待遇下降
電梯后期的維保服務領域同樣面臨許多問題。
隨著電梯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出現的電梯維保企業數量龐大,資質良莠不齊,物業公司在選擇維保企業時除了考慮業主利益,更會從自身經營角度出發考慮聘用電梯維保企業的費用問題。所以物業公司一方面希望電梯不出事故,另一方面卻在壓低費用聘用維保企業。物業公司低價招標的結果就是報價低的維保企業中標,然而維保企業低價收取的電梯維保費用不足以應對企業支出,就只好雇傭缺乏經驗的電梯維保人員,或在電梯維保中偷工減料、減少維保次數等。后期的維保服務往往成為形式上的走過場。近來越來越多的電梯困人、電梯夾人事故多與此有關。
同時電梯維保從業人員的待遇也隨之大幅縮水,據業內人士表示,在北京等地有3至10年工作經驗的維修人員工資能到2500至4000之間,每個維修人員最少負責10臺以上的電梯,一般是3-4個人負責60-100臺電梯的日常維修保養。工作強度很大,工作環境還有具有一定危險性。
行業模式老化互聯網思維不足
從全球經驗看,電梯行業集中度高,且后期維保服務主要由主流品牌廠商完成。而國內目前的情況與發達國家市場差異顯著。在典型的成熟發達國家市場,70%以上的電梯維保服務由電梯企業完成,而在國內電梯維保服務則由第三方企業完成。電梯制造與電梯維保基本分開。但是這一服務模式同樣隱含了巨大風險:1、第三方維保服務企業技術專注程度不夠,往往同時維護多品牌電梯,不利于專業能力的積累和風險的防范。2、第三方維保服務企業資質良莠不齊,人員混雜,品質難以保持和監管。3、第三方維保服務企業規模小,承擔賠償能力弱。一旦出事故,往往迫使政府出于維穩需要而出面解決。
時至今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行業的沖擊已經有目共睹,轉變思維,主動迎接擁抱互聯網成為各行業的必然選擇。而電梯行業明顯落后很多其他很多行業。目前電梯行業內企業品牌推廣、企業宣傳、銷售模式固化,依舊比較依賴傳統渠道,線上途徑有限。同時用戶、市場精準數據搜集困難,無法依托大數據分析把握市場動向及行業趨勢,預警企業發展危機。
度過嚴冬需要變革
電梯行業的冬天已經來臨,唯有變革才能度過嚴冬,迎來春天。
關于電梯行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快行業集中進程,對于電梯這樣一個涉及人身安全的產品,行業集中,打通行業上下游環節,優化整合資源配置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在調整、洗牌過程中,企業增強創新能力,注重產品質量,設計更加人性化,提升科技含量,將更具有核心競爭力,贏得市場先機。
2、政府出臺廠家認證更新和維保政策,業內有傳聞政府在醞釀未來只有廠家認證的服務商才能提供更新和維保;推行強制保險;如果推行強制保險,保險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自然會對原廠維保、原廠認證維保和無認證第三方維保進行差別化定價,從而提高原廠維保的價格競爭力;推動政府立法,對電梯質量和維保服務的監督更具法律效應,促進行業良性循環發展。
3、轉變思維,積極與互聯網接軌,在品牌推廣、企業宣傳、銷售模式方面鞏固傳統渠道外,應該積極向線上靠攏,依托互聯網大容量數據、快速傳播等特點轉換發展方式。一些企業已經通過線上渠道進行營銷、宣傳獲得良好效果,同時通過獲取行業數據,以此分析行業發展趨勢作為制定企業發展策略的重要依據。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梯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