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陶瓷生產基地之一的江西又傳來企業倒閉的消息。當地宜豐縣良崗工業園內的江西瑞明陶瓷有限公司因拖欠員工工資發生圍堵討薪事件,目前該廠已停產并進行資產清算。
陶企倒閉已不是新鮮事。今年以來珠三角共有12家知名陶企倒閉,不知名的小型陶企更是不計其數。不斷刷新歷史的“倒閉潮”,在上游房地產行業下行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刺眼。然而,陶瓷企業產能過剩引發行業洗牌還未到達終點。
據全國產能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陶瓷生產企業1452家,國內陶瓷生產線已達到3600余條,總產能140億平方米。“未來五年,陶瓷行業削減產能將達三分之一之多。”中國建筑(6.38,-0.010,-0.16%)衛生陶瓷協會常務副會長繆斌向媒體記者保守估計。
這意味著,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陶企倒閉。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即將襲來的行業大洗牌,也將倒逼陶企們走上轉型之路。
陷入“魔咒”
2015年的陶瓷企業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倒閉怪圈,而這又是誰設下的“詛咒”?
今年10月份,作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處于珠三角腹地的廣東佛山市成為今年以來陶企倒閉的“重災區”。先是豪邦陶瓷破產倒閉,后又傳出英發陶瓷巨債纏身。
不僅如此,國內陶瓷重鎮之地廣東清遠、肇慶等地以及江西泛高安產區也頻頻傳來“噩耗”,如清遠的新陶星陶瓷老板跑路等。2014年下半年至今,江西新高峰、歐爾瑪、中瑞以及瑞明等5家拋光磚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停產倒閉,抑或被收購。
陶瓷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使陶企眾多的廣東成為這場倒閉潮“重災區”。因為,陶企的倒閉并非始于2015年,早在前幾年的陶瓷銷售終端便露出端倪。
據悉,3年前全球最大的建材超市家得寶便已經關閉了在華所有的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店。2013年時,曾為國內最大的本土品牌東方家園建材超市也被曝出欠款2億元,企業崩盤。
業內人士表示,陶企曾是建材領域“撿錢”的寵兒,近幾年的衰退著實令業界感嘆。如今的表現與其在過往兩大經濟危機中彰顯的頑強生命力不可同日而語。
媒體記者了解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的陶瓷行業營收并未下滑,反而增長。追溯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襲來,我國陶瓷行業也只是打了個“噴嚏”,業績下滑程度甚小。
究其原因,是得益于內銷加出口兩條腿齊步走:一是20世紀末以來國內房地產行業發展較快,需求旺盛;二是21世紀初我國陶瓷出口到眾多新興發展中國家。
但好景不長,陶瓷行業在金融危機漩渦中業績不減反增的第二年9月份,中國出臺了四萬億救市政策,這給各行各業打了一劑“雞血”,為陶瓷行業帶來提前的繁榮,但也為包括其在內的水泥、玻璃等基礎建材行業埋下產能過剩的伏筆。
庫存高企
對于陶瓷行業來說,在陶瓷企業集中倒閉的檔口,40%的過剩產能依舊引人注目。所以,未來五年去產能化將是行業大手筆整治的焦點。
陶瓷行業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陶瓷生產企業1452家,同比2011年的1364家增加88家,增長6.45%。
相比2009年高歌猛進留下的后遺癥,房地產行業的疲軟在今年對陶瓷企業的沖擊更為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8801億元,同比增長2.0%,成為1998年房改以來中國經歷的最差投資數據。
投資指數下降,源于商品房前期庫存基數較大,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較大。此外,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持續大幅下降也是原因之一,今年以來,土地購置面積各月累計同比降幅均在32%左右。
房企高庫存的壓力傳導到與建筑息息相關的陶瓷行業。銷售市場的萎縮也將導致陶企的高庫存。業內人士透露,“不少高安陶企表示今年年底停窯會比去年提前,尤其是春節期間不會像往年那樣不停產,因為庫存壓力確實太大,一些日產能在4萬平方米左右的企業其平均庫存量在5000萬元左右。”
媒體記者了解到,今年全國各大產區均會提前停窯,佛山大部分企業在12月底前基本會全停,北方產區在下雪天氣之后也開始陸續停窯。
上述業內人士一語道破行業生存現狀:“由于很多中小型陶企盲目生產導致庫存高企,資金鏈也自然容易斷裂,倒閉一觸即發。”
“房地產行業不景氣,陶瓷業作為下游產業勢必受到影響,不過那些倒閉的企業并不在協會統計名單中”,繆斌如是分析:“企業沒有不困難的時候,只有不努力的時候。將自身倒閉完全歸咎于大環境是不負責任的。據我了解,很多陶瓷企業在惡劣的環境下,依舊實現利潤持平,有的甚至實現了20%的增長。所以說,創新和思變至關重要。”
“補課”在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重壓”之下的陶企在產品升級和轉型上加快了步伐。尤其是一些綜合實力較強的企業,不再尋求產能規?;l展,而開始重視品牌、渠道的深度發展。
11月23日,陶瓷上市企業東鵬控股(03386.HK)發布公告稱,擬與靚家居進行戰略合作,利用靚家居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業務模式,完善現有的線上至線下電子商務平臺。具有協同效應的合作將促使本集團建立穩健的商業平臺以把握其他業務機會。此外,10月11日晚間其還發公告稱,2000萬元入股家裝e站,意圖布局O2O。
企業謀變轉型迫在眉睫,但扎實的基本功也至關重要。近年,陶瓷企業爆出的質量問題,同樣成為企業在困境中艱難求生的桎梏。
據悉,作為我國最早從事陶瓷衛浴生產的惠達,較早通過了國際質量認證體系,但在2014年和2015年三次被拉入質量黑名單。就連已經上市的東鵬也曾出現在2014年的質檢不合格名單中。
“中國企業確實需要向國外企業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技術,還要學習嚴謹的精神”,一位曾是北京十大建筑配套生產企業的北京陶瓷廠退休員工,在回憶北陶倒閉的過程中說:“那時,我們生產的陶瓷產品如果有個缺口,就降價賣掉,既不賺錢也沒口碑,而人家前來合資的國外企業,遇到這種情況時,寧可砸碎也不會讓其流入市場。”
一直以來,我國陶企仍舊沒有形成強烈的品牌意識。國外企業對質量的管控值得借鑒,背后則是長期形成的經營理念,一種無法復制的企業生存之道。“國外對產品的創新、管理模式以及經營理念的嚴格把控是目前我國企業無法企及的。”繆斌強調。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面對行業產能過剩和企業頻頻倒閉的現狀,國內上千家陶企不僅僅是“一窩蜂”去轉型,內功“補課”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繆斌:困境中陶企需思變和補課
在地方政府對于產能過剩的限制和節能減排要求的提高,企業資金實力頂不住,經營模式轉型太慢的“三座大山”的高壓下,今年以來陶瓷行業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倒閉潮。
作為昔日建材行業的賺錢“寵兒”,陶瓷行業為什么會陷入困境,這種困境是否還將延續,陶瓷行業應該如何求變?針對這些問題,媒體記者專訪了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常務副會長繆斌。
媒體:今年我國陶瓷企業面臨了一場倒閉潮,目前已有12家企業倒下。陶瓷企業為什么會陷入這樣一種困境?
繆斌:生死乃行業的正?,F象,陶瓷企業在好的年份會強,在差的年份會弱,今年是個比較差的年份。
一是受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影響,好比火車走下坡路,陶瓷行業作為火車上的乘客,也會跟著走下坡路;二是上游房地產行業由于受到前幾年經濟畸形發展的影響,導致陶瓷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這中間,宏觀政策這把大手的作用格外明顯,目前供需失衡是陶瓷行業出現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
媒體:你所說的好的年份是指什么時候?除了市場和政策環境的影響,倒閉的陶瓷企業本身是否也存在問題?
繆斌:在過去的十年內,好的年份有兩次:一次是2009年國家四萬億的紅利政策,不僅給陶瓷行業,也給其他建材行業帶來極大的鼓勵;另外一次是2013年,也是受到中央經濟政策的影響。
那些倒下的陶瓷企業是因為盲目順從政策變化,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媒體:我國陶瓷企業應該如何應對目前的困境呢?有沒有成功的企業案例可以分享?
繆斌:有句話說得好,“企業沒有不困難的時候,只有不努力的時候”。雖然倒閉破產受到了客觀環境的影響,但是企業自身的創新也很重要。據我了解,在整個大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九牧等企業的營收依舊可觀,有的企業營收利潤與去年同期持平,有的甚至實現了10%甚至20%的增長。
成功的案例要從兩方面談起:首先成功沒有模板,企業需根據自身特點來制定發展戰略;另外,企業成功并非一時一事的成功,目前成功的模式不一定適用于幾年后或者十幾年后。我們說的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媒體:目前,我國陶瓷的內銷和外銷出口狀況如何?內銷是受到了國內經濟下行的影響,那么出口是否受到了國外反傾銷政策的影響?
繆斌:近年,內銷和外銷產量都出現了下降,但是外銷依舊略高出內銷10%以上,這也是一直以來的歷史現象。
目前,歐美經濟正在復蘇,所以出口歐美的陶瓷企業日子應該好過一點。但是國外的反傾銷政策已經很多年了,并非今年才出現,可以說,陶瓷行業一直在反傾銷中成長。
不過,我國陶瓷產量占據國際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國際市場事實上并消化不了這么多,所以市場的供求仍會影響陶瓷的外銷。
媒體:我們知道,陶瓷行業天然的區域集中性特征很明顯,這種特征對陶瓷企業的發展是否有不利的影響,比如一家企業倒閉會牽連其他同伴?
繆斌:對,我們把這種特征稱之為產業集群,有利于企業在同一地區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有效地實現了1加1大于2。
由于陶瓷行業中民營資本較多,市場化程度較高,當產業鏈中某家企業出現問題時,產業鏈本身固有的自我調節能力便會顯露出來。但這時也會有新的企業填補空缺,以保證產業鏈的正常運轉。
媒體:除此之外,陶瓷行業的周期性顯著嗎?
繆斌:近二三十年,陶瓷行業一直在螺旋式地發展,會有周期性,但一直是向上的。我們可以看到,在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下,中國的陶瓷行業產值依舊只增不減。
媒體:我們最近走訪了一些國內的陶瓷企業,有人說國外的企業管理模式很值得我們學習,你覺得國外有哪些模式是值得借鑒的?
繆斌:其實發達國家的很多企業都是我們的老師,這不僅針對國內的陶瓷企業。往大的方面說,我國的企業亟待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能長期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必有其完善的經營理念和深厚的企業文化底蘊。
國內的企業習慣了拷貝和復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都存在的問題,我們確實需要慢慢地、好好地補補課。
更多資訊請關注建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