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引領發展,邁向制造強國”為主題的201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11月20日在廣西南寧召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雄蒞臨大會并致辭。
銜接“一帶一路”重要門戶
高雄指出,廣西依靠與東盟陸海相連這一獨特的優勢,在“十二五”期間,已成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為連接多區域的國際通道、交流橋梁,沿海、沿邊、沿江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更加成熟和充滿生機。
隨著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廣西在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2014年,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底,國家把廣西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廣西的機械工業已形成以工程機械、電工電器、石化通用機械、農業機械和機床工具五個行業為主,以及儀器儀表、重礦機械、機械基礎件、食品及包裝機械、其他民用機械等行業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到2015年末,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900億元,增加值超過750億元;機械工業上規模上水平,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建成機械制造大省(區)。”高雄說,“預計到2020年,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超過3800億元,增加值超過1500億元;實現良性持續發展,總體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國重點產品;進入機械制造強省(區)行列。”
從生產向生產服務轉變
周濟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也是今后我國經濟‘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他表示,當前我國已成為制造大國,但仍不是制造強國。他認為,我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
而制造強國應具備4個主要特征: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和持續的發展潛力。“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周濟說。
周濟表示,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交匯點的重要機遇期,智能制造———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應被放在“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位置。
德國工業4.0就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表現出兩個根本性的產業模式轉變:一是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二是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向生產服務型制造轉變。
“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新形勢下的制造業必將在新產業模式的引導下,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周濟表示,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只有加深認識,積極實踐,才能抓住這一機遇。
他最后指出,明年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80周年,也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以實現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高附加值制造為背景,深入探討我國機械工程未來發展方向。
暢談制造技術如何轉型
本次年會還邀請了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別作了精彩的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在題為《傳統制造業轉型淺析》的報告中,重點從傳統制造業轉型的背景與趨勢;理念與戰略轉型;技術轉型以及傳統制造業在轉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幾個方面做了細致分析與闡述。
被譽為中國3D打印教父的中國工程院盧秉恒院士作了題為《中國制造2025與3D打印》報告。他在報告中從分析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入手,提出我國制造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介紹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內容,強調協調創新推進中國制造2025,并以3D打印為主要案例,解析“互聯網+3D打印”模式催生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報告最后以“智能制造——制造大數據”說明,如何實現工藝更優化、設計更完善,以及新型人才培養等。
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數字化制造方面研究的中國工程院譚建榮院士在《設計與創新設計若干問題的思考與探索》的報告中,結合設計類科研項目研究,思考和探索了設計與創新設計中若干重要問題,如設計的基本概念、設計與創新設計的聯系與區別,數字化設計與智能化設計的內涵等。在此基礎上,他還論述了產品創新對設計技術提出的需求與挑戰、大數據下支持產品創新創意的智能設計、虛擬環境下產品性能仿真與交互創新和網絡環境下創新設計與定制設計。
長期從事納米摩擦學和納米制造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雒建斌院士,他在《我國摩擦學研究新進展》的報告中指出,摩擦學是一門與機械表面界面科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相對運動表面之間的摩擦、磨損和潤滑規律及其控制技術。它涉及機械制造、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海洋、化工、生物工程等諸多工業領域。
統計資料顯示,摩擦消耗掉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的一次能源,磨損致使大約60%的機器零部件失效,而且50%以上的機械裝備惡性事故都起源于潤滑失效或過度磨損。每年因摩擦、磨損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GNP)的2%~7%。
我國是制造大國,在生產與制造過程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嚴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約為日本的8倍,歐盟的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若按GDP的5%計算,2014年我國摩擦、磨損造成的損失達3.18萬億元,因此,開發和應用先進摩擦與潤滑技術實現能源與資源的節約具有巨大的潛力。
近年來,我國摩擦學界在摩擦學基礎理論和應用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例如原子尺度摩擦、超滑、界面摩擦調控、微納結構的黏/脫附控制、微觀磨損、薄膜潤滑、熱彈流潤滑理論、新型潤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新進展。另外,我國的摩擦學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各個領域,制造領域摩擦學、陸地交通領域摩擦學、航空航天領域摩擦學、能源領域摩擦學、海洋裝備領域摩擦學、生物摩擦學與仿生摩擦學等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專題活動豐富多彩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綠色制造科技成果交流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青年論壇、第五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頒獎典禮、3D打印專題報告會、中國機械工程技術路線圖(2016版)專題研討會、數字化無模鑄造精密成型技術研討會等各種專題活動。與會代表還參觀了廣西玉柴工程研究院南寧基地和南南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
精彩的主旨報告及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吸引了來自各省級學會、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政府有關部門管理人員等500余人參加大會。
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的本次年會,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廣西機械工程學會、南南鋁業等多家單位的大力支持。
出席會議的嘉賓還有: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監事長宋天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薛一平等。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