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十月,國內共出口9200多萬噸鋼材,全年出口量有可能接近1.1億噸。隨之而來的,關于在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對于以較低價格為特征的出口增長到底是否利大于弊也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對此,上海鋼聯我的鋼鐵網認為可從以下方面來考慮。
一是我國鋼鐵出口增長有利于緩解當前產能過剩矛盾,努力擴大出口是必要的。
國內需求趨減使得鋼鐵產能過剩進一步凸現,疊加國內外鋼鐵產品的巨大價差是這兩年我國鋼鐵出口快速增長的內生動力,也是后期鋼鐵產品出口可能繼續增長的關鍵所在。
盡管低價出口并非產業健康發展之道,亦非國內企業的追求,但不可否認,當前鋼鐵產品通過低價實現的出口快速增長一方面緩解了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惡化,另一方面在經濟下滑的過程中也在發揮逆周期的作用。
我國過剩產能的化解或者說出清,一定是在其他產業的發展可以自然承接現有過剩產業勞動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也就是說,過剩產能出清的核心,在于過剩產業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在沒有解決勞動力轉移的情況下,暴力出清勢必帶來系列的社會問題。
二是繼續維持較高出口量是完全可能的,后期出口增長的潛力和方向或在于那些城市化率相對偏低、同時當前及未來GDP增速維持較高水平的國家和地區。
我的鋼鐵網認為,今年出口超過1億噸基本沒有懸念,未來能否繼續增長,的確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考慮到當前國內實際產能利用率依然偏高,國內企業出口營銷和服務工作還有很大改進和提升空間,以及出口量占我國粗鋼產能的比例還不到15%,未來出口進一步增長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月均出口在800萬~900萬噸可能成為一種常態。
對于產業企業而言,除了從戰略高度重新定位國際市場,做好出口的系列配套工作外,有針對性地尋找出口潛力國家和地區也是一項重要工作。
三是綜合考慮貿易摩擦的增加、國內外價差情況及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性,有必要重新審視甚至調整現有鼓勵出口行為的政策措施。
對比國內外鋼鐵產品價格,以及出口價格與國內市場價格的情況,不難發現一個情況:國內市場價格普遍低于國外市場價格,而企業出口價格又通常低于國內市場價格。出口退稅政策可能為國內企業出口價格能夠低于國內市場價格創造了重要條件。
與此同時,如果仔細分解出口退稅的去處或者說補貼效用,不難發現大部分都被國內企業通過價格讓步的方式將補貼給了進口國需求方,然而進口國不僅不領這個情,還紛紛吵著喊著要開展貿易救濟調查,加征反傾銷稅等。
基于上述方面的情況,調整我國現行有關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已迫在眉睫。當然,如果現在突然調整相關鼓勵政策,國內出口企業由于對現有政策形成了路徑依賴,短期內必然是極其痛苦的。因為出口價格將被迫抬高,但國際競爭對手可能已形成了可以保持現有低價的成本供給機制,這樣國際市場出口價格并不一定跟隨中國出口價格的抬高而回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鋼鐵出口有可能會大幅下降。
四是從中長期來看,鋼鐵出口必須放棄低價策略,不追求數量,必須從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市場口碑和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升整體競爭力。必須改變藉由低價獲取出口競爭力的局面,提高出口的價格和收入,避免陷入貧困化增長。
總而言之,短期內,由于產能化解賴以實現的新興產業成長需要時間,穩定鋼鐵出口是必要的。中長期而言我國鋼鐵工業定位可能仍應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發展優質高效、節能環保、有技術優勢的產能,以此為基礎,提高直接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增加通過優質下游產品間接出口的份額,以此保持一定的鋼鐵產能彈性。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