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機器人產業很熱,但國際上‘四大家族’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中國企業可從其他方面另辟蹊徑,開拓農業機器人、家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太空機器人等廣闊市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20日舉行的中國智能制造國際高峰論壇暨中國智能產業創新創業大會上表示,面對“工業4.0”,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正視不足,抓住長項,讓我們未來的工業道路走得更加順暢。
要冷靜看待
李德毅告訴記者,中國制造業要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過去叫“大河有水杏滿”,發展方式粗放,現在到了信息化時代,更要強調精細化發展。“杏有水大河滿,每一家企業都認真踏實做事,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機器人革命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機器人替人首先不是換掉理發師之類的勞動者,而可能是產業工人、文秘人員、醫生、服務員、甚至士兵,他們將升級轉型成為機器人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成為懂得集成、維修、管理機器人的專業人才。”李德毅表示,輪式機器人或是我國“智能制造2025”的第一張名片,也是我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第一張名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也表示,國內出現了機器人熱,特別是今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爆發式增長,應冷靜、全面地從國情出發來發展我們國家的機器人產業。
吳宏鑫介紹說,機器人發展應分為探索研究、技術攻關和產業化三個層次。當前,很多企業都在搞機器人,但是深入研究的少,不能哪個好干干哪個,必須要艱苦攻關。最終必須產業化,只有產業化,我們才可能做到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才可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有可能增加國防。組織機器人比賽是快速提高機器人技術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推動“工業4.0”
新漢(中國)有限公司LOT智動化事業部中國區銷售總經理林明浩提出,針對“工業4.0”需求的兩個模式分別應該是:通過CPS自動化系統,將所謂的封閉性的系統和開放性的系統整合起來;利用工業機器人模式,應對勞工短缺等情況。
來自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維蕾娜·克勞塞博士則表示,“工業4.0”和“經濟4.0”是共存的。“工業4.0”把數據用在生產過程當中,讓生產環境更加靈活,周期縮短,可以豎向實現優化。在橫向方面是“經濟4.0”,“經濟4.0”不僅在工業方面更加高效,而且帶來更多的附加值。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表示,當前中國機器人產業面臨著核心技術尤其是精密技術缺乏的現狀。未來機器人前沿技術的競爭,可能不是機器的競爭,而是計算的競爭。機器人應是“溫情脈脈、有情感、有溫度”的機器人。它需要智能,需要與人協作的能力,這也是現在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領導者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據國家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劉進長介紹,中國在去年銷售機器人5.7萬臺,已經成為了世界機器人產業的第一大國,其中國產機器人大概1.6萬臺,約占30%左右,70多家上市公司開始涉足機器人產業,已經有40多個專門的機器人產業園,有40多家從事機器人的大大小小的公司。但是,工業機器人主要以基礎部件(減速器、驅動、電機以及控制器)為主,國產機器人還是以坐標性的機器為主。
劉進長透露,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智能制造工程”中將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3D打油機器人。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國外企業合作,提升機器人產業水平。“未來的機器人就是服務機器人,將是有柔性的、能夠和人互動的、和諧共存的。”
“我們想和中國各界進行合作,比如和當地的學校進行學生的互換,和當地非常知名的機器人研究所、國家各種研究機構進行共同項目的創建。”法國南比利牛斯山地區機器人產業聯盟主席洛朗·拉島赫斯表示,該區在機器人領域,有19個公立研究機構、9個科技平臺,已經推出了未來工廠、無人機及航空航天三個計劃,推進智能和機器人產業。
據洛朗·拉島赫斯介紹,他們建立了專門的小鎮用于智能制造領域的產品實驗,其希望中國的企業到這個城鎮來,共同建設,打造智慧城市。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