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2015年的第四季度,在“十三五”整體調升光伏裝機目標到150GW的大好局勢下,中國光伏企業開始了熱熱鬧鬧地上游擴產下游搶裝的大潮……整個光伏行業都充斥在了一種樂觀的逆市飛揚的情緒中,國電卻悄悄地向后退了。
國電發布公告關閉若干光伏生產線
2015年11月18日,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參股企業國電科技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科環”)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發布《關閉國電光伏若干生產線及盈利警告》的公告。
公告稱,由于國電科環全資子公司國電光伏有限公司面臨經營及財務挑戰,根據國電光伏目前的經營、財務及市場狀況,國電科環董事會已決定關閉國電光伏的若干生產線。國電科環預計將會對國電光伏有關的資產作出大幅減值,國電科環2015年度凈利潤較2014年度可能大幅減少。
目前,國電電力持有國電科環39.19%股權,國電科環2015年度業績變化將對公司2015年度投資收益產生影響,據業內人士分析此公告疑有退出之意。
國電對于光伏資產的清理早有征兆
自2012年起,國電就開始陸續剝離和整合低效、無效資產,最近兩年,資產處置的范圍從傳統的煤炭、煤化工產業逐漸擴展到了風電、水電、光伏和生物發電等新能源項目。
到今年5月,國電對光伏產業的清理進一步升級。位于內蒙古、浙江等省區的5個裝機容量達210MW的光伏電站,被轉讓給了聯合光伏,同時,在寧夏等西北地區的三個光伏項目也被掛牌出售,裝機規模分別為9MW、19MW和9MW。
據稱,這些被清理的項目均屬盈利能力不足,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嚴重拖延了國電發展的腳步。以敦煌9MW光伏項目為例,項目資產為12557.53萬元,負債卻高達12602.33萬元,嚴重資不抵債,被拋棄也在清理之中。
到今天,國電的清理行動又延伸到了上游生產線,似乎隱含了國電對于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某種態度。
據業內資深人士分析,國電經過之前的人事變動,團隊人員大量流失,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繼續構建和推進光伏產業的發展,同時,整個經濟形式的下滑,對國電的的主業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表明,1-10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279小時,同比減少了268小時,工業用電有明顯的下滑趨勢。在大環境緊縮的前提下,國電自身負面消息不斷,品牌效應深受影響。
如此,要在競爭無處不在的光伏產業堅持拓展,國電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優勢,有退卻的想法也就不難理解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