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節能建筑到綠色建筑轉變,從單體建筑到區域建筑轉變,從“淺綠”到“深綠”轉變……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全面推動綠色建筑將經歷“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個五年,樓宇建設也將向智能自動化、綠色化方向轉變。
隨著農村城鎮化、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轉變進程的推進,經濟快速發展,但城市人口暴增、用地緊張等問題也日益顯現,這是全球都面臨的嚴峻問題。為解決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同時也要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問題,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過去那種矮小的房子逐漸被遺棄,空間利用的最大化,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
住的問題好像解決了,但是如何住的更好,與環境和諧相處?人類如何能不斷繁衍生息?所以建筑內部環境、內部能耗運轉的優化也要求提上發展日程。
目前,國內外都在積極推動城市建筑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在2014年,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的投入超過40億元,預計2015年年底,全國新增綠色建筑面積將達到10億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將提升至50%,建筑智能化、綠色化市場前景廣闊。而建筑環境的改善,離不開“三邊”:政策、技術、標準攜手,緊密聯合,共同推進其發展。
綠色化政策是方向
從《“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伊始,針對新建綠色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就已成為我國建筑智能化、綠色化的重點工作,也給這項工作的推進指明了方向。
2013年,住建部下發《“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重申《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等文件要求指出,到“十二五”期末,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建設一批綠色生態城區、綠色農房,引導農村建筑按綠色建筑的原則進行設計和建造。主要包括:實施100個綠色生態城區示范建設;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等,2014年起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全面推動綠色建筑將經歷“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個五年,并將實現三個轉變——從節能建筑到綠色建筑的轉變,從單體建筑到區域建筑的轉變,從“淺綠”到“深綠”的轉變。
另據國家發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要求,今后,政府投資的學校、醫院、博物館、科技館等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保障性住房以及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等大型公共建筑,都要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種種跡象表明,推動綠色建筑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標準化工作是基礎
2015年1月1日,已經執行8年的舊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終于退出歷史舞臺,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開始施行。標志著我國在申報綠建評級的門檻提高,也將進一步規范綠色建筑行業的市場規則,為建筑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基本環境,也給我國建筑綠色化、智能化工作推進打了一劑強心劑。
在新版《綠色建筑標準評價》正式實施大半年后,《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準》、《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博覽建筑評價標準》目前也已進入報批階段,有望年內實施。而在北京、重慶等地,有關綠色建筑的施工驗收規范正在緊鑼密鼓的編制當中,意在從竣工階段管控綠色建筑設計的落實。
“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層面,有關綠色建筑相關的標準都在不斷完善中,未來的標準管理體系將覆蓋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障綠色建筑效益的實現。”作為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主編單位之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的副總建筑師曾宇表示,未來的綠色建筑發展將更加注重實效性、多元化和融合性。
智能化技術是動力
隨著互聯網、自動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IT技術、以太網逐漸進入建筑,為建筑綠色化、智能化提供動力,將建筑帶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
綠色建筑相較普通建筑而言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系統,不但對照明、空調等系統的能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還會用到太陽能、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系統。
面對如此復雜的系統,未來智能樓宇的發展有兩大趨勢,集成與融合。以集成為例,即多個子系統在單獨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實現在同一平臺上的集成。例如,可以使用電子設備的智能網絡來檢測和控制電子照明系統,控制程序可以根據數據自動產生某些參數去調節空調。與此同時,暖通、空調、照明等也可以被集成到一個平臺,從而提高操作效率和便利性。這也是目前近萬家建筑智能化企業從技術、產品上創新的目標。
物聯網、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建筑集成平臺成為可能,網絡系統使得建筑物真正實現智能化。
結語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綠色建筑依然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國共評出3194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同比去年數量翻番,總建筑面積則達到3.6億平方米。在目前的智能建筑市場中,公共建筑智能化處于主導地位,其規模占建筑智能化市場規模的比例超過60%,而住宅建筑智能化的占比僅為20%。
隨著綠色建筑、智能建筑逐漸向規模化和深水區發展,既有建筑的“綠化”藍海已經顯現。對此,我們應抓牢“三邊”,先讓建筑綠色化、智能化形成穩定的局面,然后“三邊”合力,助推行業積極向前。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