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工業時代,企業生產什么,用戶就要買什么。然而互聯網時代卻顛覆了這種市場關系,用戶的個性化、碎片化消費需求倒逼企業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但是如何快速捕捉用戶需求并快速滿足成為全球制造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而在11月3日召開的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工博會)上,海爾在現場展出的互聯工廠兩大平臺解決方案——COSMO和模具智能制造平臺,為這一難題帶來了新解。
互聯網時代,用戶話語權被空前放大,成為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模式顯然難以滿足用戶日益碎片化、個性化的需求,這也就決定了企業智能化轉型并非只是機器硬件的智能化,而是應實現用戶需求與工廠模塊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制造體系的無縫對接。
為加快推動企業制造由封閉、僵硬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變為更加靈活的、個性化柔性生產,海爾一方面通過智能制造升級,率先打造出7個互聯工廠的引領試點樣板,已領先行業實現了智能制造體系的全面布局與落地投產。另一方面則打造COSMO和模具智能制造兩大開放式平臺,讓用戶、供應商等從前期研發階段就參與進來,能夠將生態圈內的所有資源進行無縫整合互聯,從而通過核心模塊的智能制造更好地滿足用戶在工業4.0時代的個性化需求。
記者在現場看到,依托這兩個開放的智能制造平臺,海爾互聯工廠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工廠,而是一個以工廠為載體的社群,一個讓用戶與企業、全球一流資源進行共創共贏的生態圈。以COSMO平臺為例,用戶在佛山洗衣機互聯工廠的用戶交互平臺提交需求后,青島電機工廠的生產系統能接收到佛山洗衣機互聯工廠驅動模塊的需求信息,根據用戶需求完成電機排產,使用戶的需求被快速有效滿足;同時,通過與用戶共享生產信息,遠在新西蘭的工程師也可通過互聯網隨時遠程查看和管理生產信息,保證了用戶全流程體驗的透明化、可視化和無縫化。
而模具智能制造平臺則依托于海爾模具生態圈,以國家家電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全球一流資源和海爾模具軟件、硬件實力為基礎,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模具開放服務平臺。通過全球用戶在模具智能制造平臺上進行交互并發布需求后,來自江蘇、廣東、山東等地的400多名在線工程師可以實時搶單,工程師搶單成功后提交的產品數據,經過三維虛擬驗證后會傳入互聯中心云端,由工廠自動排產。目前此智能制造模式已經在武漢、天津、青島等地,成功進行7家數字化工廠的模式復制和智能制造升級。
業內專家表示,海爾的互聯工廠不是單純的機器換人,而是基于用戶需求打造出高效率高精準的柔性互聯生態體系,這為企業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海爾互聯工廠為用戶定制生活場景,從而把用戶需求和內部互聯工廠和外部利益攸關方實時互聯起來,高效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體驗,這種探索方式值得行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