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欣奕華智能機器公司展示廳里,一場“智能生產秀”10月27日在記者面前完美再現。擔任現場導演的是該公司負責研發工作的姚大青副總經理,在他的操控下,由智能倉儲、潔凈搬運機器人、智能機器手等組成的“小能手”們,在不到5分鐘時間內,經過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的標準化控制,一個產品完成上一級操作程序后,漸次進入下一道工序。這種智能化作業,正是機器人在生產中的實際應用。
進入11月,圍繞“機器人”的各種忙碌展開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和世界機器人大會都將在這個月舉辦,包括姚大青在內,不少機器人研制單位里的高管感嘆:這個月,跟著機器人要跑斷腿!
體現轉型特征
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機器人被稱作“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2015年中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是制造業升級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十八屆五中全會來看,調結構、轉型將成為主流。“五中全會之后,智能制造業將會推動轉型,成為主要力量。”上述工信部官員說。
2015中國兩化融合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指出,推動“兩化”融合,以實現“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發展目標:一是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既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二是要加快“兩化”融合標準體系推廣,推進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及其綜合標準化體系和技術標準,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行業和企業;三是要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制造業服務化轉型。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悄然而又快速地走進大小工廠生產線。
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國工業正迎來以數字化智能制造為核心的生產變革。一場由“中國制造”變為“中國智造”的浪潮正在掀起。
中國已于201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大部分需求將來自于汽車以外的一般制造業。而國內一般制造業的自動化需求分為三個階段:2008年以前,主要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大企業有需求;2008年以后是國內大企業逐漸在推動自動化改造,直接原因是人工短缺和人力成本飆升;估計2—3年以后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廣大中小型制造企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屆時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走向成熟。
“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站在‘十三五’的高度,技術上的突破尤為關鍵。”一位國外機器人銷售商說。
自主品牌不到三成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國產化進步不太大,與預期有差距,這也與制造業不景氣有一定的關系。”北京易能立方董事總經理王健說。
在他看來,國內的機器人整機廠商,有不少在技術上還存在缺陷。
在中國去年銷售的5.6萬臺工業機器人中,國產機器人只賣出了2000臺左右。
王健說,很多企業的機器人業務實際上是虧損的。與國外的差距保守的說,都要在10年以上,至少是兩代機器人的差距。
上述國外機器人銷售商稱,差距至少在30年以上。
“但是我們也切實要看到,目前的狀態是中低端的機器人中國的進展很快,包括三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銷量也很快,但是高端六軸以上的機器人我們大量的還是主要在進口。”工信部官員說。
數據顯示,在中國的機器人銷售當中,自主品牌的產品僅占28%,不到三成。中國與國際上的機器人制造主要差距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技術;其次,在發展的空間以及理念上差距還是比較大。
機器人的技術不僅在于硬件,還需要背后的一系列軟件,比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感知技術。但是在這些產業鏈上,中國并沒有掌握太多的成熟應用技術和產品。
在王健看來,目前,機器人零部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兩年前有明顯進步,國產化之后,零部件的成本在兩年內下降了50%左右。“把成本降下來,機器人在一些低端應用上還是有機會的。”王健說,目前技術差距最大的地方在于軟件控制系統,國內做這塊的不超過10家,能用的也就2至3家。
攻克核心技術,被許多機器人公司異常看重。以合肥欣奕華智能機器公司來說,該公司在國內率先開展潔凈搬運機器人研發制造。經過科研攻關,于2014年10月實現潔凈搬運機器人國產化生產,可搬運基板尺寸和重量、各軸速度、定位精度等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院副所長李進科表示,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與世界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未來兩到三年,機器人企業將有一個洗牌的過程,2014年開始國外巨頭企業掀起降價潮,庫卡、安川、ABB等企業,將出口至中國的機器人產品價格調低了20%左右,外部的壓力將進一步加速行業整合洗牌提前到來。
彎道超車?
作為上海會通自動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蘇崇德認為,現在與國外差距太大,臨陣磨槍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還在搞單機自動化,太落伍了。產業的爆發點在于要快速打造應用團隊,把單品銷售的模式轉變為系統集成銷售。”蘇崇德說。
國外的松下、安川等企業都在做“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打包解決一系列問題,“要借外力,抄近道。我現在在拉著松下一塊做系統集成,趕緊組織機器人系統應用集成公司。”蘇崇德說。
就在不久前,上市公司新時達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收購兩家智能裝備公司,其中包括上海會通。公告顯示,新時達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海會通自動化科技發展公司100%股權,這也突顯出上海會通的價值所在。
這或許是看到了蘇崇德的發力點。
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32%,但目前制造業機器人滲透率,仍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及機器人應用領域的擴大,預計未來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仍將維持30%以上的增長。2017年,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57億元左右。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