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制造業大是很大,但是離‘強’還很遠。雖然在2010年,我國制造業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占世界制造業比重達到19.4%。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是制造強國。峰值之后,我們看到的是危機重重,許多問題暴露出來”,黃兆華說。
首先是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幾乎困擾著制造業每一個子行業,由于市場非理性膨脹的原因,許多企業在由于透支導致的市場規模較大時期進行了產能擴張,不少企業現階段已經形成了極大的產能浪費規模;其次是產業技術水平不足。在一些制造領域,由于在市場非理性時期忽視了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導致一些產業大而不強,產品缺乏競爭力;此外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是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包括其它因素在內的成本上漲問題也使得企業難以將足夠的經費用于研發及生產工藝的改進。這幾個問題疊加起來,給目前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更為嚴峻的是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的變化。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已經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積極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原本就是我國制造業學習對象的國家的這些舉措,無形中給中國制造業轉型再增壓力。“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國際上打的是消耗戰,如果技術不能夠實現突破,在新的產業分工模式下可能不僅難以提升,還會失去已有的市場地位”,黃兆華說。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意義重大。但必須明確的是,《中國制造2025》只是3個制造業十年規劃中的第一個。“中國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的競爭將長期持續,現在的制造企業掌門人,以及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企業領導人,都要做好加入一次長途競逐的思想準備”,黃兆華說,必須充分認識到當下產業基礎的嚴峻性。以產品質量舉例,一些中國的機械產品在經過海運抵達海外市場時,設備的顏色都已經無法保持一致,單是這樣的細節問題就很難讓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他認為,對于很多中國制造業企業來講,當前的確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境地。首先不能失去中國制造業吃苦耐勞、善打硬仗的傳統優良作風,然后,必須打開思維,極大地進行創新實踐,力爭取得技術及產業模式的突破。而這一點,恰恰就是以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工業精神。
對于廣汽本田第三工廠的智慧實踐,黃兆華表示,任何有關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實踐都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勵。當前,多數制造業企業都還處于找尋變革方向的探索期,但鮮有企業有成熟的實踐活動,甚至部分企業仍處于觀望階段,在奢望用“拿來主義”照抄先進成功經驗。
但是,“智慧”這一新工業精神具有原創的特點,也就是說,復制成功模式這條路行不通,每家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情況對癥下藥,實現基于自身特點的變革,才有望謀求新格局下的更高的行業地位。在這一背景下,廣汽本田的實施的變革,無論是智能化還是綠色發展,都與《中國制造2025》的方向相吻合,這會使企業在行業結構調整中有望占據優勢地位。
廣汽本田第三工廠的實踐是基于生產與研發環節的變革,這是企業發揮智慧特長的一條繞不過去的道路,不提升研發和工藝的先進性,談及企業在技術領域的智慧只能是紙上談兵。與此同時,由于汽車業在制造業領域中的示范效應,廣汽本田正在推行的智能制造對于特點差距較大的行業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我們在嘗試通過自己的方式實現自我顛覆創新,而不是被他人的創新所顛覆”,這是世界工程機械巨頭企業卡特彼勒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歐博赫曼在2015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出的觀點。特別是在“顛覆你,但是與你無關”的互聯網時代,這一觀點非常值得與中國的制造企業共勉,“死守疆土的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產業進步的新常態,必須有自我革新的勇氣與智慧,才能夠實現企業的突破,中國的制造業發展也才會更有希望。”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