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前是鋼材銷售旺季的年份,那時鋼價高峰期每噸所能達到的直接利潤是約為400元。而在今年鋼價急速下跌后,利潤直接從每噸百余元跌到幾十元甚至幾塊錢。鋼材價格的無止境下跌,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國鋼鐵的產能出現了嚴重的過剩現象,尤其是粗鋼產能的逐年上升,而利用率卻呈現出逐年下降的現象,更使得目前鋼材市場呈現出“冰點”的狀態(tài),而且短時間內無法解凍。
除了國內鋼材產能過剩以外,房地產市場行情低迷,無法拉動上游鋼鐵需求,制造業(yè)行情較為冷淡,傳統制造業(yè)正在轉型升級,對鋼鐵需求減少,加上鋼鐵出口遭遇國外“雙反“,鋼鐵出口量大大減少等都是導致國內鋼材市場不景氣的因素。
近日,來自于FMG發(fā)布的2015年9月季度生產報告,也同樣引起了行業(yè)人士的廣泛關注。數據中表明,2015年,FMG三季度鐵礦石的運量為4190萬噸,同環(huán)比基本持平;鐵礦石產量為4090萬噸,環(huán)比基本持平,同比增5%。鐵礦石的運量和產量目前保持較為平穩(wěn)的狀態(tài),然而,今年上半年全國粗鋼產量卻同比下降1.3%,出現了20年以來首次下降的現象。
全國粗鋼產量首次下降,是受市場環(huán)境影響。首先是受環(huán)保壓力影響,我國頒布《新環(huán)保法》,鋼鐵企業(yè)增加了對環(huán)保環(huán)節(jié)的投入,為減輕企業(yè)負擔,減少了粗鋼產量;二是市場需求減弱,企業(yè)為適應市場變化減少粗鋼生產;三是與鋼企正面臨的流動資金壓力有關,近年來,鋼企獲得的“輸血”越來越少,銀行抽貸減少鋼鐵企業(yè)生產資本,鋼企無力繼續(xù)生產,減少了粗鋼產量。
在以往房地產景氣的年份,市場上的鋼鐵產品往往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象,用鋼量也一度可以達到國內產能的60%左右甚至更多。而在近幾年,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持續(xù)回落,房地產等下游的需求減少,盡管政府為了搭救房地產行業(yè),不斷出臺新的經濟政策,但對回暖鋼材市場來說,作用并不明顯。
現在工程墊資現象十分頻繁,承包商一般找供貨商墊資,如果供貨方停止墊資供貨那么貨款會很難取回,而承包方會尋求新的供貨方繼續(xù)墊資,如果供貨方繼續(xù)墊資會使得供貨方財政出現巨大壓力,這使得供貨方進退兩難。
內部市場不景氣,國內鋼企只好紛紛轉向國際市場,然而國際市場也并不像想象般順利。據了解,有不少國際訂單都是國內鋼企靠“賤賣”換來的。苑志斌表示,國內鋼企選擇“賤賣”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國內鋼鐵產能過剩,為促進鋼鐵銷量,就需要降低鋼鐵價格;二是國內鋼鐵下游產業(yè)行情低迷,無法內部消化鋼鐵產能,需要通過出口來緩解產能過剩;三是通過出口鋼鐵來拉動國內市場,帶動國內市場發(fā)展。
還有不少鋼材企業(yè)選擇在海外建廠以緩解在國內的壓力,但是海外建廠也是阻力重重,首先是資金投資耗資巨大,目前鋼鐵企業(yè)自身盈利并不樂觀其次銀行貸款方面還是未知數。同時國外對環(huán)保評估、征地要求、用工制度等問題也不盡相同,國內鋼廠欲進入當地開拓市場還是摸著石頭過河。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