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紡織行業是什么樣子?紡織行業就注定了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嗎?在中國逐漸失去人口紅利的時代里,紡織行業就一定要按照經濟規律由中國轉移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嗎?紡織行業的智能制造究竟是什么樣子?日前由工信部、江蘇經信委、中國針織協會聯合在江蘇常州五洋紡機舉辦的全國針織行業智能制造現場交流會,告訴了人們不一樣的紡織的未來。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透露,為了全面提升紡織行業的競爭力和智能化水平,“十三五”期間,中國紡織行業將重點推出六條智能生產線,而在常州召開的針織行業的智能生產現場交流會,也揭開了“十三五”期間在紡織全行業推廣六條智能生產線的序幕。
五洋紡機的示范作用
在常州市武進五洋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的服飾展廳里,偌大的展廳里從無縫內衣到旗袍、各種長襪短襪絲襪、泳衣、情趣內衣、運動服等7個系列的上百種產品,均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全成型無縫服飾,而且均由一臺3D智能全成型經編機編制而成,其特點是:上機后一體織造出來,無縫,過程中不需要傳統的制版、裁剪、縫合的工序。“該經編機生產管理系統可以對生產系統內所有的經編機進行一個實時的數據采集、遠程傳輸、遠程控制,對生產環節進行一個全面的信息化、標準化管理,”經理高燕介紹說,“通過我們現有的中央管控系統的合理調配,也可以對人員的高效性作比較合理的安排。”在五洋子公司艾詩麗有限公司,這家由五洋紡機延伸出來專門用五洋的紡機生產服飾的樣板公司里,車間里的擋車工一個人同時可以操控3~4臺雙針床,這個效率是雙針床行業里的3倍以上。
總結起來,這套五洋紡機生產的全成型智能化生產線有四個優勢:第一,成本低,因為省去了傳統的制版、裁剪、縫合的工序,而且實現了一人開3~4臺機,至少可以減少30%的人工成本,而且,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實現了全面信息化和標準化管理,在管理方面也可以減少大量的成本;第二,在保持能耗低和用人少的同時,產能還比普通經編機高出5倍多;第三,避免了粗糙的縫合線,一方面提高了服裝的舒適度,另一方面還充分發揮了經編織物的優點,花型精致突出,不勾絲不脫絲;第四,可以真正實現個性化定制,因為服裝的尺寸、款式、花型都是柔性設計輸入機臺生產的,這就不需要針對某一個訂單單獨進行服裝打版,從而減少個性化定制的成本、縮短定制的周期。目前這個項目已經獲得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5項,設立行業標準1項。
其實這只是五洋紡機下屬的紡織工廠的一個樣板車間。而五洋紡機本身,這個以生產經編機為主的紡織機械生產企業,其開始于2011年的經編生產線項目就被國家工信部確定為首批智能制造裝備示范項目。據五洋紡機副總經理王水介紹,這項目前已投資1.8億元的數字化工廠,是五洋紡機與中科院程序所、上海交大、東華大學、南理工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共同合作建設的,它從產品源頭設計開始,構建了8個板塊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包括設計與驗證系統、自動化焊接系統、智能加工系統、智能裝備系統、整機智能設計系統、基于互聯網與智能的監控系統、信息化系統等八大系統。
“事實證明,五洋紡機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我們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公司成本大幅度降低;產品性能提高了,管理成本降低了;銷售數量提高了,營業成本降低了;競爭水平提高了,服務成本降低了;公司品牌的美譽度提高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借助智能工廠,我們的新品開發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王水說。目前,隨著幾款明星雙針床的紅火銷售,五洋紡機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全球雙針床經編機的領跑者。
五洋紡機董事長王敏其談到五洋搞智能工廠的初衷時說,是國際、國內不斷加劇的競爭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迫使五洋另辟蹊徑打造與眾不同的競爭力,“這是我們企業的轉型升級。我們企業已經誕生了29年了,如果還是傳統的路子,肯定很難應對現在殘酷的競爭環境。”嘗到甜頭的王敏其說,真希望國內的同行更多地看到這條路并也投身其中來。
“中國制造2025實際上就是為我們制造業在新時期的調整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標,明確了新的方向,”工信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說,“這是一個大的工程,我們將來怎么來落實這個大的工程,我們這樣的一個現場交流會就越來越顯得必要。因為一個國家的大工程就是靠這樣一些重點項目來實現。”
將推出六條智能生產線
工信部裝備司重大裝備處副處長浦雪剛指出,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建設制造業強國的三步走戰略,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瞄準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要順應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的發展趨勢,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入融合的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等數字化水平。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介紹,目前正在編制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里將推出一些智能制造的重點工程,“我們初步確定,‘十三五’期間,要形成和推廣六條智能生產線。”這六條線包括:紡紗生產線,是從棉花到紡紗的整個過程,現在基本實現了智能化和信息化,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還沒有實現自動化,但是技術方案已經具備。滌綸長絲生產線上,目前我國在自動落絲、自動絡筒到后面的自動檢驗、自動包裝、自動運輸、倉儲等方面都已經完成自動化,前面部分還沒有,把這個缺失環節解決之后,整個滌綸長絲生產過程我國也基本能實現自動化甚至是智能化生產。針織行業的智能生產線,目前針織行業主要分為經編、緯編和橫機,五洋紡機的經編3D織造,實際上也是經編行業智能制造的一個雛形;在緯編方面,我國已經領先世界首先推出了緯編機和橫機兩機一體化形成的立體的機型;在橫機上,我國也已經形成了橫機自動成型之后完全靠自動化的縫邊機械來完成的自動化生產線。印染生產過程自動化,我國已經在斷續生產線上推出了幾條自動化生產線;在連續印染生產線上,我國也已經在傳統生產線上改造成功了自動化生產線。無紡布自動化生產線,現在在棉紡的生產線中已經實現了自動化。服裝縫制過程的自動化,前道的自動測量、自動制版、剪裁都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后面的檢驗、包裝、入庫等也都已經實現了自動化,但是在服裝的生成也就是縫制過程還是一個勞動密集的過程,但目前隨著服裝生產的模塊化發展,縫制過程的自動化為期不遠。
高勇稱,上述幾條生產線如果都能順利實現自動化,我國紡織服裝的生產就基本告別了勞動密集,“通過這些生產過程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線的推出,最終把紡織服裝的生產過程實現了在全球領先,真正實現紡織強國目標。這些都實現之后,勞動生產率也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我們總說勞動成本過高,所以我們不得不把勞動密集型行業往國外轉移,“過去紡織行業的每一次區域轉移都是經濟規律在主導,而如果我們中國還是要按照老的規矩走下去的話,那么我們中國的紡織業可能就會像某些媒體說的那樣,走向末路。”高勇認為,“十三五”期間,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整個行業的拐點,如果不實現這種調整,不實現產業升級,紡織行業可能真的要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去,“所以我希望全行業都加入到這種建立新的生產線、形成新的競爭力的活動中去,只有從根本上提高生產的效率,才能真正地使真個行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