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統計數據上來看,我們并沒有從鋼價走勢與產能增速中找出穩定的關系,意味著產能并非鋼價表現的主導因素。為什么供給不增長了,卻不能給鋼價帶來支撐?原因很簡單,在現實生活中,供需并非靜態存在,供給雖然不增長了,但同期的需求曲線也同樣在發生變化。
在全球全球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困難局面下,生鐵市場尤為蕭條,國慶節后,市價繼續陰跌不止,部分鐵廠已經陷入虧損境地。今年批復的基建項目雖多,但項目實際開工率并不高,而且屬于偏低水平,因此對鋼鐵需求的拉動力有限。鋼鐵需求不旺,對于原材料采購熱情下降,多數鋼廠停采煉鋼鐵。
對大部分行業來說,由于供需要素傳導遵循著“下游需求好轉—市場價格上漲—企業利潤上升—加大產能投資”的市場經濟傳導邏輯,因此,供需格局是一個內生需求主導的動態經濟過程,而非簡單的靜態數字增減。不同行業之間的差異僅在于資產的輕重屬性、供給格局及政治地位導致產能調整的快慢程度,以及少數領域需求的內外生屬性不同。日本失去的90年代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產能收縮滯后需求下滑的速度,鋼價持續下跌直至中國需求爆發帶動全球鋼鐵回暖才結束。
我們總是寄希望于供給調整快于需求,進而使得行業拐點早日到來,但事實上這不過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對于一個由眾多微觀企業組成的經濟體而言,產能調整滯后需求變化的規律不會改變。2015年前8月,全國粗鋼累計產量同比下降2.00%,為20年以來首次負增長。但只要需求繼續下滑,供需基本面就無法改善,產能調整也就不能阻止鋼價下跌。
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5年是中國鋼鐵行業全面走向衰退的5年。鋼價自2011年年初創下新高后,一路下跌,目前已只有高點時35%。在這期間,曾有多次看好行業反彈或反轉的市場觀點出現,其最重要理由就是——供給收縮。事實的確如此,根據中聯鋼的統計數據,全國有效粗鋼產能增速在過去幾年中不斷下滑,2014年已經降至1.4%;而統計局公布的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斷負增長的事實也說明,當前我國鋼鐵行業供給層面已基本停滯增長。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